標籤: 友善耕作
黃燦燦的油菜花田,冒出了幾個小人影,伴隨著歌聲從遠方緩緩走來。「尚水是從生態復育起家的。以平原來說,溼地保育的方式就是水田,所以我們把尚水米的水田跟溼地保育扣合在一起,以友善耕作來復育土地。這也是把採訪地點安排在『純園』的用意。」溪州尚水友善農產(簡稱尚水)創辦人之一巫宛萍,邊說邊向小朋友打招呼。由於碩士時期攻讀社區營造,巫宛萍參加了彰化縣溪州鄉第一屆文化季,沒想到就此愛上溪州的人文風景。
11月13日這一天,冬陽和煦。走近臺南奇美博物館,除了樂音悠揚,還傳來陣陣歡笑聲,原來農糧署南區分署在館外草坪舉辦親子野餐活動,大人小孩在草地上玩闖關、搶問答,透過遊戲,發現有機及友善農業就在我們的生活周邊,一點也不遠。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耗時11年育成全國首支專為有機栽培選育的水稻品種「桃園6號」,此品種水稻對稻熱病具有中等以上抗性,不易發生病蟲害,一期作產量每公頃5.7公噸、二期作5.4公噸,產量相當穩定。
農委會自2016年「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即設定2020年國內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面積達1.5萬公頃,往後每年增加10%、1,500公頃的成長目標。今年目標1.65萬公頃已提前達標,截至7月底,國內有機友善耕作面積已達1萬6,571公頃,已占國內農業耕地2.09%。
傳統農村敬天愛土,農耕方式中有著友善土壤的智慧。宜蘭深溝土壤貧瘠,早期田土只有掌寬深度,老農陳榮昌把土壤當寶貝,惜土護土,農忙雖不免抱怨:「做友善耕作心情(sim-tsîng)要下誠濟(tsiânn-tsuē,很多)」,但他用永續的農耕方式養土,深知農業要對土壤好,對人才會好。
新北市林口臺地是pH值4.4的強酸性紅土地,不利農耕。樸門認證教師許湘宜相信土壤的力量,在此種下萬壽菊、鼠尾草、玫瑰、穗花木藍,以混種多樣的花卉及蔬菜,善用堆肥,營造豐富的土壤生態系統,她宛如紅土森林裡的女巫,施展魔法,驅動土壤裡的微生物小精靈幫忙耕作。
土壤可以是減緩氣候變遷的答案,但若沒有土裡的生物也做不到。原始深山森林中,沒有人為施肥卻能長出參天巨木,植物的養分來自大氣沈降、土岩風化和土壤內的養分循環再利用;正因為有各種細菌、真菌等土壤微生物,以及更大型的線蟲、跳蟲、雞母蟲、蚯蚓等土壤動物,默默進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地球表面上薄薄一層的土壤,是陸地中最大的碳匯(carbon sink),失去固碳能力的土壤,將讓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加劇。農業固碳的潛力正受矚目,但目前人類的農業開發仍是碳源之一,施用肥料及翻耕等栽培過程亦會排放溫室氣體,推助暖化升溫。
農委會農糧署首屆「有機創意影片競賽」今(26)日舉行頒獎典禮,希望由創作者發揮創意,能將有機農業不同型態樣貌、生活感動製作成為短片,藉由影音、社群媒體的傳播力量,強化國人對有機農業的認同感。
臺灣米倉的嘉南平原是臺灣面積最大的平原,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太保工作站掌水工楊金松,接手掌水工工作五年多的他,負責後庄區域的供灌,今年特別忙碌,因為雨水偏少,頻繁巡圳路看水走到哪了,一塊田吃夠水了,就得趕快把水孔塞起來,換另一塊田灌,才能善用有限的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