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青果、熟果皆有市場潛力,臺東農改場力推原生種木虌果

臺東農改場負責輔導農民種植木虌果的研究員薛銘童說,木虌果的推廣有2種型態。一種是青果,約在結果後2週採收,當作一般瓜類料理,味道及營養成份接近苦瓜,但又有苦瓜沒有的清甜味,因為2週就可採收且產量大,可為農民帶來可觀收益;另一種是取熟果種子的假種皮,再製成保健食品,或是製成果汁或果泥,用來搭配各種料理,因為假種皮的茄紅素加熱後更容易釋出與被人體吸收,很適合餐飲與烘焙業者使用,混入原料中,產品能自然呈現出橘紅色。

新聞
竹產業撐起部落經濟,因禁伐補償面臨蕭條危機

有鑑於禁伐補償造成的產業與水土保持問題,原民會參與今年6月22日林務局舉辦的「2018森林驗證、人工林永續經營暨綠色採購論壇」時透露,6月底將推出修正草案,原先規定竹林必須要長6年,才能參加禁伐補償,預計把年限拿掉,竹林砍伐後,重新生長,只要保持七成覆蓋率就能參加禁伐補償,同時也要求申請的地主必須擬定經營計畫書。

新聞
傳統原民食材:鵲豆,兼具觀賞、食用價值,耐旱能力一級棒

近年全球氣候快速變遷,極端氣候發生加劇,如何維持糧食穩定生產成了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為因應乾旱事件頻傳,並且提升作物栽培時水資源利用,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從原住民部落尋找耐旱的作物,發現鵲豆的耐旱能力一級棒,具有開發成為夏季蔬菜的潛力。

新聞
原保地禁伐補償衝擊本土竹林永續利用,原民會擬修法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統計,全臺利用率最高的竹材多來自於原住民保留地,尤以桂竹佔比高達八成五,不過「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及造林回饋條例」2016年7月1號上路後,地主多選擇領取補償金,不再供應竹材給加工廠,導致竹料嚴重短缺,竹林也因禁伐老化荒廢,降低水土保持功能。原住民族委員會透露,月底將推出修正草案,取消竹林必須生長到6年才能參加禁伐補償的規定,讓地主彈性管理竹林。

新聞
霧台鄉魯凱部落課,外籍生的原鄉文化初體驗

魯凱部落課提供國際學生體驗原住民部落文化,增進學生對於生態旅遊與里山新經濟的了解,提升外籍生對在地認同感,藉由外籍生的闡述轉譯,將里山之美推廣至自己的國家,成為文化傳播的橋樑,期望碰撞出更多元文化的融合。

土地
【Parirayan交換日記】自己的背影

尋根,朋友說的「這幾年來原住民很流行的一種活動」,人們大抵想像為跋山涉水回到先人居住過的舊部落巡 禮、懷念,似懂非懂。畢竟,在這塊島嶼上如此頻繁地流離、移民、世代更改家鄉地,少有人經歷──至少像我這樣 40 歲、自我介紹曾寫出生於小康家庭的漢人,從沒想過尋根。

封面故事
山林像家一般的存在–森林護管員比互‧亞惠

泰雅族人比互.亞惠,漢名林憲敏,從小在武塔部落長大,整個宜蘭南澳南北溪流域,都是他跟隨父親長年走跳的領域,在同輩族人中,比互是其中還有跟老一輩學習過、有銜接到傳統觀念的青年,懂得尊敬祖靈,也敬畏山林。

土地
【Parirayan交換日記】一起做過的事

10、11 月排灣族部落的季節顏色是霧灰,它渲染自真實的霧與灰,被白霧覆蓋上一層輕紗的山路、林木,偶爾因為升火而起的煙清晰了光的路線。

新聞
地球公民基金會:反亞泥,封路守護山林家園行動

亞泥採礦權展延始末 1968年開始,太魯閣族人開始進行耕作權設定並爭取原保地增劃編

土地
準備好的颱風假

Parirayan, 是屏東大社部落的原住民名,作者與幾位自學老師,在這裡和部落的家人們共工、共學。這個專欄是作者用很多句「什麼?」跟山裡的人們換來的生活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