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動物福利
立富畜牧場負責人劉芸富以精準飼養為目標,導入現代化密閉式高床畜舍,結合省工智慧科技設備,解決養豬場對環境的衝擊,破除傳統養豬場開放式飼養環境臭味四散的刻板印象,未來更將興建飼料廠、食品加工廠,以產銷一條龍為目標創立自有豬肉品牌。劉芸富致力於投入現代化養豬,他說,「傳統養豬場應該做出改變,民眾也可以去判斷傳統與現代豬舍不同,如果傳統豬舍有做出調整,應該鼓勵給予更多的動力,讓養豬產業變更好。」
臺灣豬傳統豬瘟拔針屆滿一年,即將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申請成為非疫區,臺灣生鮮豬肉可望再度銷售海外市場,成為亞洲第一個告別口蹄疫與豬瘟的國家。對於內銷為主的臺灣豬市場來說,外銷市場是產業鏈全面升級迎來的甜美效應。從2021年到2024年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畫,4年128.3億元的經費挹注,超過70億元投入養豬場及屠宰場現代化,提升設施,精準飼養且重視生物及食品安全管理,是讓產業得以永續的重要措施。
人類不是地球上唯一會發胖的動物!而且會發胖的動物不只是那些典型的肥仔,像是身型臃腫的河馬與海象,就連鳥、爬蟲動物、魚,甚至昆蟲都會定期增胖與減重。牠們這麼做的時候並沒有另外訂購服飾,也沒有運用打針、吃藥、進行心理治療或動手術以投入瘦身聖戰,動物世界的增胖有太多人類可以借鏡的地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今(2023)8月1日正式改制農業部,並設置動物保護司,這是臺灣首次將動保及畜牧分家,並提升動保在中央的行政位階,希望能改善原先行政資源不足、無法協調各行政單位等問題;在經濟利益與動物福利衝突時,也能有專責維護動物福利的單位,而非只以經濟利益為優先考量。然而,這次組織改革還是有讓人擔心之處,其中之一便是新成立的動保司與畜牧司將要如何協調未來業務,以及要如何合作與分工,以兼顧畜產經濟與動物福利。
有雞的生活邁入第8年,我至今仍對於身邊這些滑稽萬分的動物,感到興味盎然。從每隻雞的性格差異、動物行為,到其所組成的社會結構及互動,都值得玩味再三。然而,縱使我在飼養路上深切感受到牠們為生活帶來的滋潤,在面對近年缺蛋風潮下各地吹起的養雞浪潮,依舊想跳出來呼籲諸君三思!養雞這坑有苦有甜,在縱身躍入之前,不妨先理性思考與評估,尤其在養雞資源相對不足的都市地區,那更是一份難以回頭的飼育責任。
氣候變遷日益極端,在臺灣愈來愈感受天氣不穩定,冷時如墜冰窖,隔天卻猶如酷暑,日夜溫差大,這樣的天氣讓人容易感冒,家禽同樣無法倖免於難,特別是體質敏感的蛋雞,更容易受到環境變化衝擊,身體免疫力下降,產蛋能力也下滑,禽流感來襲無疑雪上加霜。這一波蛋荒很艱辛,且看蛋雞產業的努力,讓危機成為轉機。
洪崇拼的三久牧場無菌廠房外高懸著「動物福利」紅色大字,依據豬隻社交天性,讓母豬自由群養,又為了養出最高規格的無毒豬,自己設計建造牧場。豪華豬舍不止是為了讓消費者吃到健康乾淨的肉品,也為了實踐動物福利,「要讓我的豬生活得舒服」。
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臺灣大學獸醫系合作,共同打造全球第一個適用於農藥產品的「皮膚過敏性評估人工智慧演算平台」,可無須犧牲實驗動物,即可預測農藥的皮膚過敏性,準確率在8成以上;且相較傳統動物試驗須時3到5周,平臺可在4天內完成測試,減少逾8成試驗時間。
不論是經濟動物還是非經濟動物的福利日益受到重視,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10)日在「台灣友善畜牧暨永續食物轉型國際論壇」表示,要達成友善畜牧生產目標最快方式就是制定法規,他以有機促進法為例,有法規有預算,就能更完整推動友善畜牧,並喊話立法委員為友善畜牧生產制定專法。
2008年是全臺鮮乳產業的重要轉捩點。當年中國奶製品被驗出三聚氰胺汙染,使國人轉而支持國產鮮奶;同時超商咖啡日復流行,鮮奶需求量隨之大增。面對此轉型契機,吉蒸牧場第一代經營者范紀明主張擴大規模,提高鮮乳產量;身為第二代接班人的范君諺,則傾向學習日本精緻化農業,研發銷售鮮奶加工品以提高獲利。一路走來,吉蒸牧場不安逸於眼前成果、不斷自我充實精進,今(2021)年6月更成為全臺第一家通過「動物福利認證標章」的牧場,一起來了解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