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郎時食負責人胡財賓,以開發料理潛能的用心,對待身邊的人。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時時有人的料理初心

「我們推廣蔬食的目標對象,是『非素食者』。」位於高雄的「五郎時食」,執行長胡財賓擁有三十餘年料理經驗,讓他深知習慣葷食的客人一聽到「素食」的刻板印象,多半立即揮手拒絕。「有些客人吃到最後才意識到我們是蔬食餐廳,就會對蔬食改觀,以後也就不會這麼抗拒。」胡財賓打趣道:「要是菜單寫『秋葵手卷』、『青椒握壽司』,葷食的客人可能會掉頭就走!」

小小樹食營業這些年,Tim 累積了數百道食譜。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專注用好吃定勝負的蔬食料理

徐兆麟順手取出胸前掛在圍裙口袋的擺盤鑷子,仔細盯著自己精心設計、烹製的「小樹酪梨蔬菜佛陀碗」做出餐前最後的裝飾確認。「這道菜的發想,來自《中華一番!》某一集有個『特製彗星炒飯』,從天而降整盤綠色炒飯。我就想,我也想做出一盤綠色、會發光的炒飯。」廚師界人稱Chef Tim的徐兆麟,擔任蔬食餐廳「小小樹食」的行政主廚。

封面故事
【鄉間植編課】島內植物編織指南

編織,是指利用適合的材質或植物纖維,連續交叉連結,織就出有趣或具備圖像意義的平面,或是立體器物造型。位於亞熱帶地區的臺灣,盛長許多植物種類,先民智慧中,常見利用植物的根、莖、稈、皮、鞘、葉、花、果、毛等部位取纖、編製物件。

封面故事
【鄉間植編課】傳統編織用植物考(上)

島嶼的日常生活,充滿各種由植物編織而成的器物,涵蓋了食、衣、住、行等,有著不同氣味、質地,甚至連最抽象的時間,也在一壓一折的手勢中,悄悄被收編、成形,其中總有屬於你喜歡的氣質,一起來跟隨時光的小火慢炙,細細品味;而它們被使用的來歷,我們細說從頭。

封面故事
【鄉間植編課】傳統編織用植物考(下)

家離海邊稍近的人,多半看過林投,刺刺的葉和果,長得和鳳梨有七八分像;林投能固沙防風,是生命力頑強的植物,其葉纖維強韌,去掉刺可用來編織,藺草帽大行其道的年代,林投帽也曾引領過一波時尚風騷。

封面故事
【鄉間工藝課】用月桃編織傳統部落的未來

「桃布里文化創作空間」創辦人潘雅莉,信手捻來為我們示範編月桃蓆,展現編織工藝師的流暢技藝,但看到攝影師不斷抓拍手部特寫,忍不住大笑自嘲:「讀者看到會不會覺得,哈囉這個工藝師怎麼這樣……編月桃還作美甲ㄋㄟ。」四十歲出頭仍保有二十多歲熱情、活力的她,親和個性顯現言行之間,自小被屏東豔陽晒亮的奕奕笑容,成為她以月桃編織守護部落文化傳承、延續的個人標誌。

蔡金童是廠內最年長的司阜。
封面故事
【鄉間工藝課】在生活裡,留一縷竹香:老字號竹編工廠的翻轉路

天赦庄,座落嘉義縣溪口鄉,被稻浪環抱的小聚落。這裡不產竹,卻曾有近千人以竹編為業,憑藉一雙雙巧手,造就享譽全臺的竹編王國。蔬果籃、雞籠、竹桌椅……強韌耐用的竹編用品,相伴臺灣人的日常起居,見證蔬果出口榮景,但難敵被紙箱、塑膠取代的命運。

封面故事
【鄉間工藝課】種蕉取絲,織回噶瑪蘭之名

還沒走進漆成海藍色的「LALABAN新社香蕉絲工坊」,便看到路邊有幾棵香蕉樹,出來迎接我們的工藝師潘靜英說,噶瑪蘭人到哪裡都會種香蕉樹:「我們噶瑪蘭的香蕉樹不只種來採香蕉吃,整棵香蕉樹都可以利用:它的葉子可以包食物或放祭品,乾燥後是阿嬤驅除病魔的法器,莖幹中間的香蕉芯可以涼拌或煮湯,當然還有我們的香蕉絲工藝。」

林駿逸負責拿鞘作品製作。
封面故事
【鄉間工藝課】存放生命美好經驗的檳榔葉鞘盒

劉大衛(Yawi Akin) 與林駿逸(Rahic La’om)共同經營的「拿鞘 Nature」將在二○二六年滿十年了。曾在淡水開設的原住民部落生活選物店,販售各種部落風格選物,後搬回花蓮專注發展檳榔葉鞘商品;疫情過後的如今,已拓點至日本的京都、神戶、和歌山等地,進而發現日本對各式特殊材質的喜愛,開啟檳榔葉鞘作品輸出國外的契機。

封面故事
【鄉間工藝課】點廢成金,鳳梨葉纖維超想像

莖葉農廢已成為鳳梨種植過程中能夠獲利的一部分:鳳梨莖適合製作鳳梨酵素,也能用於造紙與飼料產品;過往多依靠人力手工取材,二〇二四年屏東縣九如鄉農會啟用「鳳梨葉自動取纖機」,全面提高了鳳梨葉纖維的產量。

鳳梨葉的纖維既韌且彈,具有涼爽、透氣等特性,適合紡織業深入發展,而新材質的應用與定位是一大課題,「優織隆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謝煥麒,洞見此材料的潛能,在二〇二一年就投入研發。

封面故事
【果醬指南】好甜蜜,醬才好

餐桌常見的草莓果醬吐司,奶油餅乾夾厚厚的巧克力餡、一匙花生醬搭配焦香培根……擁有各式甜蜜果醬與抹醬點綴、療癒生活,才算享受。

醬是風土滋味的濃縮,臺灣農產豐富,不僅水果滋味揚名國際,農作產物也皆有獨特風味──以此製成甜甜的醬,當然更令人垂涎難擋,迷戀被甜蜜寵愛。

鄧聖強(左)與鍾文平這對伴侶共同奮鬥多年,終獲厲害成績。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一瓶隨遇而安、珍藏風土的臺味果醬

「說到工作上各種細節的堅持,以及鑽牛角尖的程度,我們確很像。」這對四十歲左右、彼此扶持多年的伴侶,在二○一六年成立「果食男子工作室」品牌,而今十年煮一醬,在國際大賽嶄露頭角,展現的不僅這些年默默奮鬥的成果,大約也是屬於倆人情感,深刻的見證。

封面故事
【食堂外的產地】受泰雅土地照顧的黃檸檬

「小時候家前面種了兩棵檸檬樹。採收時,爸爸會把檸檬切片泡熱水,加上一點蜂蜜,做成小朋友的飲料。」Yata Kazyo因為記掛童年那杯甜甜暖暖的溫柔滋味,才有了長大後種出的這一大片檸檬園。家裡從爺爺、奶奶輩開始農作,她與先生Mama Ratang 改種果樹,如今與果園第三代的女兒Yabung Ratang 一起經營「喇當大叔的果園」。

張豐格是商行第四代接班人。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花生豐盛,百年品牌大進擊

桃園市中壢區的中正路上,有一家在地經營約一甲子的「張豐盛商行」,裝潢不同於印象中的老店,簡潔明亮。販售花生、芝麻商品,還開發多種抹醬,同時兼賣各式雜貨和日式餅乾、糖果,而最有人氣的,則是多種自製口味霜淇淋與義式冰淇淋,搭配店內花生醬風味更佳,社群平臺上商行也有破千則標籤討論。

封面故事
【食堂外的產地】文青花生農,創作新世界

透過雲林農會推介,我們找到一九八六年生的第二代花生青農張谷榕,畢業於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曾有擔任編輯經驗,原於中部補習班任教,因為父親身體不適,返鄉與弟弟張富凱一起接手家裡農務,撐起面積約二十公頃的田地,主要種植臺南14號花生、玫瑰紅花生與蒜頭。

尚唐坊首席巧克力廠長蘇邰笙。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一切為心跳──可可果與巧克力雙重拍

位於新北中和的「尚唐坊」,以逾十多年的時間投身研發巧克力食品;位於南投竹山的「思惟巧克力工坊」,則致力在島嶼種植可可樹、推廣臺灣出品的可可──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讓兩位年輕創辦人唐貫榮與林政弘,在各自生命與創業的路途中雙線交會?

封面故事
【食堂外的產地】神的果實在濁水溪邊跳舞

「那時我們一直在尋找合適的臺灣可可豆,有人跟我說竹山的林政弘有在種。一聊之下理念契合,出發點都是為了健康,就想說合作看看。他的可可品質、風味都好,我跟他說好,只要你不放棄(種植),我就會繼續(挺在地)。」依循尚唐坊唐貫榮提供的線索,我們來到位於竹山鎮南雲路,「思惟巧克力工坊」的所在地。

陳盈鉅(左起)、許瑞良與葉柏村是製醬黃金三人組。
封面故事
【鄉間食堂】狠手摧花作醬人與他的好夥伴

一九六五年生的許瑞良領頭,帶著同事葉柏村、陳盈鉅,三人拿著三把剪刀,緊挨彼此,忙著剪碎花農阮照能本日現摘、一百五十公克的玫瑰花瓣,臉上掛著童真笑容,一手剪累了就換另一手,偷空相互調侃,說是太久沒有這種操作了,平常得多練。三位辣手匠師可不是無端摧殘,全是為了示範遊客來農會DIY花瓣醬的必備流程。

封面故事
【食堂外的產地】花的新姿態:食用玫瑰種植之道

埔里鎮農會所用的玫瑰,為阮照能的「原香農夫」出品,其栽植溫室距離農會僅十分鐘車程,位於中正路上,兩分地。種植無毒食用玫瑰,農地最好是封閉、獨立的環境,鄰近土地也都需無汙染。阮照能搭建簡易溫室,使用有機肥整地,再輔以黑網鋪蓋土地,抑制雜草,但也保有透氣功能。

封面故事
【食趣聞】甜味抹醬的多重宇宙

生活中常見甜味抹醬百百款,彷彿自成宇宙,不僅有展示果實各種風味的果醬,傳統風味還常見巧克力、紅豆、芋泥等抹醬,或是抹茶醬、焦糖醬與煉乳……但儘管甜蜜好尋,難免有時候盯著瓶身的名字,還是有點搞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做的?」我們懂!編輯部精選幾款日常總見,讓人好奇成分與口味的抹醬,一起探探它們「醬」迷人的組成究竟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