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游 昇俯 第 92 頁
推動「零飢餓」 社會救助糧擴大全國性社團申請 公糧糙米年供5千公噸
農委會農糧署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零飢餓」(Zero hunger),修正「國內糧食救助作業要點」,將社會救助糧擴大提供全國性社(財)團法人及農委會核定辦理綠色照顧計畫單位申請。在不影響國內糧食供需前提下,預計每年可無償提供5千公噸最新一期公糧給社會救助糧使用,投入經費約1.5億多元。
多元生態林業! 油茶首度納入保安林租地造林樹種 栽植面積70%為限
農委會林務局推動租地林農發展多元生態林業,考量栽植油茶不妨礙國土保安,將油茶納入國有保安林租地造林樹種,林農即日起可向各林區管理處申請新植油茶。栽植油茶需遵循林業經營模式,植株不能矮化,禁止使用重機械、化學農藥等,且栽植面積以不超過租地造林面積70%。
臺灣原生百合細葉卷丹重生 五天湧進600株種苗訂單 新訂購取件等明年
在臺灣消失已96年、五大原生百合之一的細葉卷丹,2011年才於苗栗通霄濱海山坡地重新發現,經中興大學培養繁殖,繼而技轉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量產,20日公布販售訊息,短短不到一周,已被民眾訂購近600株,依據種苗場組培苗生產量能,可能今年年底前才能出貨完畢,新增訂單恐怕要等到明年才能取件。
精饌米獎出爐 池上農會蟬聯有機、好米雙金 米屋智農「臺中194號」殺出重圍
2022年「精饌米獎」得獎名單今(22)日出爐,臺東縣池上鄉農會再度以「高雄147號」品種的「池農有機白米」及「池農仙境米」,分別拿下臺灣有機米組及臺灣好米組「金質獎」。在金質獎獲獎米種多為「高雄147號」下,米屋智農公司「米屋CAS馥米」兼具印度香米七葉蘭清香及日本越光米Q彈口感的「臺中194號」,奪得難得一金。
何壽川:讓「醣」定義新農業! 副產物轉化 解決再生能源、碳匯目標
永豐餘學院19日於臺中中央書局舉辦「農業的醣經濟」科技論壇,邀集學者專家,共同探討農林碳匯,農業剩餘資材如何創造循環經濟,以及「醣材料」研發最新的科技進展,共同擘劃臺灣農業的永續未來。永豐餘集團各事業單位率先投入相關研發,開發「醣經濟」應用產品,論壇中也布置展出,讓民眾一窺醣經濟的可能性。
學校午餐加菜吃龍膽石斑 陳吉仲:還要做食農教育了解食材怎麼來
學校營養午餐採用三章一Q國產可溯源食材獎勵,自5月起提高到每人每餐10元、偏鄉每餐14元;由於國產養殖石斑6月遭到中國暫停輸入,農委會與教育部推動「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溯源石斑魚專案實施計畫」,從新學期9月起到年底,將國產龍膽石斑納入學校午餐菜單,讓全國國中小學童每個月可吃到一次石斑魚。
耐熱網紋洋香瓜「台中2號」 適合夏季設施栽培 果肉厚、甜度香氣均佳
臺灣夏季高溫屢創新高,但適合夏季栽培的網紋洋香瓜品種卻有限,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育成耐熱甜瓜(洋香瓜)新品種「台中2號」,可在中南部40℃以上高溫設施栽培,果形外觀佳、網紋立體明顯,糖度可達15度,且肉質Q彈有香氣,果肉又厚、可食比例高,極具市場競爭力。
搶救瀕危物種槲櫟 新竹原生育地衰退剩不到百株 異地復育擴大族群量
槲櫟是溫帶森林常見的殼斗科落葉樹種,臺灣氣候偏暖,卻在新竹、苗栗兩處低海拔丘陵有族群分布,十分特殊。新竹槲櫟群落102年曾有144株,去年調查卻只剩下75株,族群數量持續衰退,新竹縣政府與嘉義大學團隊採種育苗,推廣機關、學校種植保種,在鳳岡國小、山崎國小及竹北婦幼館等地種植,希望成功擴大族群數量。
營養價值好、國內栽培需求成長 新興果樹藍莓組培苗明年初開賣
藍莓是原生北美洲的多年生灌木、小型漿果植物,漿果果實含有豐富營養,以及花青素、酚類化合物等抗氧化物質,深受消費者喜愛,臺灣多自國外進口,但近年國內已有不少農民嘗試栽培。為了滿足果農栽培的需求,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成功開發出組織培養苗量產技術,預計明年初可生產約500株的組培苗供農友訂購。
人力短缺、東北季風降雨阻收穫 苗栗胡麻機械採收省八成人力、更省時
苗栗縣是近年國產胡麻(芝麻)新興產區,但由於相關產業人力不足,且北部地區二期作胡麻採收期容易遇到東北季風降雨,干擾日曬脫粒處理,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推動胡麻機械收穫一貫化流程,透過機械收穫的胡麻淨收益與人工採收差距不大,但可節省83%人力,採後處理更快速,有助產業規模持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