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游 昇俯 第 61 頁
農業移工名額倍增至1.2萬人 放寬農糧作物、林業申請 家庭農場調高核配本外勞1比1
勞動部日昨預告調整聘僱移工資格,將農業移工開放名額從6,000人大幅倍增至1.2萬人,並放寬蔬菜、果樹、種苗、花卉、雜糧、特作、溫室設施作物及林業等產業類別均可申請;除了農會外展服務聘僱移工核配比例本、外勞維持1比1,現調高10人以下小型農民、農民團體核配比例,可聘僱移工從35%提高為本、外勞1比1。
臺中場百合專用保鮮劑讓花朵轉色、開放度更好 成分簡單農民好調製 成本更低廉
百合花採後處理仰賴使用進口保鮮劑,不僅成本高,進口保鮮劑成分常含有重金屬銀離子,也容易衍伸環境汙染問題。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發百合專用保鮮劑,可助切花觀賞期維持約2周,花朵轉色、開放度更佳,成本則比進口產品低廉,且其成分、配置方式簡單,可讓農民技轉、自行調製。
南非蘋果檢出重大害蟲「蘋果蠹蛾」 即起暫停蘋果輸臺、已輸出者加強檢疫
農委會防檢局高雄分局自南非輸入2批蘋果貨物各檢出1隻鱗翅目幼蟲,經送專家鑑定今(22)日確定為重大害蟲「蘋果蠹蛾」,因此害蟲入侵可能危害我水蜜桃、蘋果、高接梨等產業,且此害蟲幼蟲會鑽入果芯取食危害,無法經燻蒸處理後輸入,判定為不合格須退運或銷毀,防檢局已通知南非暫停蘋果輸臺。
生物多樣性保育 林務局推明年底國有林FSC全驗證 2025年認證「有效保育地」30處
聯合國要在2030年前保護30%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農委會林務局針對陸地區域提出具體推動期程及方向,預計目標明年底前讓國有林全面完成FSC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驗證;並推動保護區外的「有效保育地」(OECM)認證,2025年至少認證30處,以讓臺灣陸域受保護區域占比在2025年可達35%。
屏東林管處擴草鴞棲地 光林智能照明助海龜不迷航 12單位獲首屆臺灣生物多樣性獎
首屆「臺灣生物多樣性獎」,包括屏東林區管理處因在高屏溪種植白茅草抑制揚塵,同時營造草鴞棲地,維繫草鴞族群;光林智能科技公司透過改善道路照明,在不犧牲照明需求下,降低人造光源對其他物種的影響,讓蘭嶼海龜得以返回大海,總計12個企業單位獲獎。
國有林大規模崩塌潛勢區首納警戒 今年嘉、高、花5處高風險區先行
我國111年起將大規模崩塌納為《災害防救法》的法定災害,農委會水保局及林務局分別就所轄山坡地及國有林,盤點崩塌潛勢區域、建立預警機制;國有林大規模崩塌潛勢區計有7,700餘處,其中12處為具有需要保全對象的高風險區域,林務局今年先將嘉義、高雄及花蓮等5處納入防災預警,預計115年12處全數納為預警範圍。
南投竹山首辦國際茶道節 讓臺灣茶文化飄香全世界
南投縣竹山鎮公所今年5月27日起將首次舉辦「國際茶道節」,包含品茶及體驗採茶、製茶、茶點製作等多元活動,廣邀全臺及國際遊客參與。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19)日表示,「我最需要學茶道」,因為他喝茶都隨便喝,太太還因此參加茶道班;臺灣茶種類多元,凝聚農業及茶文化,歡迎全國消費者前往竹山體驗。
花蓮場育成山苦瓜新品種 顧腎、抑制乳癌細胞潛力佳 發酵飲品「吃補不吃苦」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新育成山苦瓜「花蓮6、7、8號」,經細胞試驗證實具修復腎細胞損傷、抑制乳癌細胞等潛力;進而開發「發酵飲加工技術」,匯集3品種山苦瓜,濃縮發酵製成比較適口的飲品,讓人「吃補不吃苦」,可望進軍商機龐大的保健養生市場,包括宜蘭縣農會、花蓮富里鄉農會均將技轉量產。
農民運動35周年前夕老戰友聚首 欣見農業部成立 熱血再議農業改革
1988年的「520農民運動」至今年恰滿35周年,稻草人基金會今(18)日舉辦座談會,邀請當年農民運動發起人劉南熾,總指揮林國華的女兒、現任雲林古坑鄉長林慧如等農運戰友再聚首,分享當年運動興起、動員經歷,回顧昔日提出七大訴求,欣見「農業部」成立;並仍懷抱熱血,喊出「老農不死、絕不凋零」,對農會改革、農村人力老化等農業問題提出針砭。
印度洋大目鮪捕撈限額明年降至1.1萬餘公噸 鮪魚公會認同永續經營
聯合國組織下的印度洋鮪類委員會(IOTC)考量印度洋大目鮪資源狀況,12日決議調整各國於印度洋捕撈大目鮪限額,我國現行限額3.5萬公噸將從2024年起降至1.1萬餘公噸。台灣區鮪魚公會理事長林毓志表示,印度洋漁業資源顯著減少,從兩三年前起大目鮪實際捕獲量即遠不及限額數量,他認同調降限額數量,以讓漁業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