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試所銀耳菌種生產技術 出耳率逾95% 單朵重達150至300公克

農試所「銀耳菌種生產與保存技術」生產菌種所栽培出的銀耳,單朵重量可達300公克,且朵型圓整。(圖片提供/農試所)

夏日炎炎,來碗銀耳蓮子湯清熱又消暑,國內生產新鮮銀耳價格高、收益好,但銀耳菌種生長過程需與香灰菌共生,共同培養過程中若兩種菌菌量比例或菌齡拿捏不當,銀耳可能就無法出耳,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開發「銀耳菌種生產與保存技術」,生產菌種可讓銀耳出耳率逾95%,且銀耳單朵重量150至300公克、朵型圓整,產量更穩定。

銀耳又稱白木耳、雪耳,是我國重要藥食兩用菇類,但目前國內市場除新鮮銀耳全由國內自行生產,市面流通銀耳乾貨大約8、9成是從中國進口,其餘才是由國產新鮮銀耳乾燥製成。新鮮銀耳與乾貨重量相差約10倍,銀耳乾貨進口價每公斤約300元,但若是國產新鮮銀耳,每百公克就可賣到4、50元,價格高昂。

農試所助理研究員呂昀陞表示,銀耳菌生長的營養來源須由香灰菌先行分解,因此須與香灰菌共生成長,兩種菌共同培養才能作為生產用的菌種,但菇農可能在培養時因掌握兩種菌比例、菌齡不當,讓香灰菌過老、銀耳菌不夠成熟等因素,導致銀耳無法順利成長、出耳。

銀耳菌種培養須掌握銀耳菌與香灰菌兩種菌的適當比例及菌齡。(圖片提供/農試所)

農試所技術生產菌種栽培出的銀耳單朵可有300公克、最差都有150公克。(圖片提供/農試所)

呂昀陞指出,國內菇農栽培銀耳出耳率一般約7、8成,單朵重量從100公克至200公克都有,「但最慘的根本不會出耳」,農試所建立的銀耳菌種標準化生產保存流程,掌握不同時間栽培不同菌種的關鍵,讓香灰菌不過老、銀耳菌不會太年輕,以及讓菇農可直接從太空包取得原種、持續生產,與菌種長時間保存等技術,幫助菇農栽培銀耳在接種太空包後出耳率達95%以上,栽培出的銀耳單朵子實體可有300公克、「即使長最差的」都有150公克。

銀耳俗稱白木耳,是銀耳屬、銀耳種物種,不同於木耳屬、黑木耳種的黑木耳,農試所研發銀耳菌種生產與保存技術專用於銀耳,現正公告技轉,針對黑木耳栽培則另有技術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