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攜手南庄賽夏共管山林 FSC認證林業循環零廢棄 里山綠色經濟部落收益翻倍

農委會與苗栗縣南庄鄉賽夏族原住民合作,成立全國第一個山林共管、資源循環的示範場域。(圖片提供/林務局)

農委會推動森林資源保育與永續利用政策,與苗栗縣南庄鄉賽夏族原住民合作,成立全國第一個山林共管、資源循環的示範場域。林務局輔導族人成立合作社並委託其撫育造林,今年全區取得FSC森林認證,將林業剩餘資材循環利用零廢棄;並發展里山綠色經濟,包括森林蜜、段木香菇等林下經濟及生態旅遊,讓部落社員收益提高逾一倍。

農委會即將於8月1日升格成為農業部,未來部中將成立「資源永續利用司」專責農業淨零,現在的林務局也將改制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確保陸域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永續分享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國內使用木材97.8%來自進口,從全球觀點視之並不永續,未來國產材自給率目標仍須從5%提升至10%;此外全臺200多萬公頃森林交由原住民族人生態調查、做導覽,而非由政府機關管制,才是更為永續的發展模式。

疏伐後的新植造林地。(圖片提供/林務局)

賽夏族長老根誌優說明新植撫育情形。(圖片提供/林務局)

為了達到204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農委會預計在全臺建立1千場農林漁畜低碳永續循環場域,以妥善利用每年約1千萬公噸農業剩餘資源,原住民的傳統生態智識及資源永續利用精神,是實踐森林資源保育與永續利用政策的最佳解方,農委會林務局因此從前年起於翠峰山屋、梨山及南庄苗圃等3處,規劃成立林業剩餘資源循環先驅示範場域,農委會今(11)日於南庄賽夏部落舉辦媒體參訪,首度揭露南庄苗圃的「林業剩餘資材循環利用系統」。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南庄的柳杉、臺灣杉人工林生產區約100公頃,每年平均伐採2,400平方公尺,過去只要中段圓整通直的木材,頭尾都留在林中自然分解,造成碳排放;現在除了70%原木作為國產材標售,30%、約864公噸的剩餘資材會作為萃取精油、生質顆粒及文創木藝等的原料,其餘再做成生物炭,回歸土壤固碳,循環利用零廢棄。

南庄的柳杉、臺灣杉人工林生產區約100公頃,每年平均伐採2,400平方公尺。圖為臺灣杉疏伐木。(圖片提供/林務局)

林業剩餘資材可透過氣化爐製成生物炭。(圖片提供/林務局)

賽夏族人在林務局輔導下,除利用此剩餘資材循環系統生產植物精油,用熱能乾燥段木香菇,也發展森林蜜、茶油、保種土雞等林下經濟及生態旅遊,迄今生產森林蜜達4,900斤,產值逾360 萬元;段木香菇900斤、產值約150萬元;純露精油等各式林下經濟產值合計約97萬元;並帶動生態旅遊約4,000餘人次,產值約400萬元。讓合作社社員平均月收入從4,100元提高到1萬元,超過一倍。

林華慶表示,過去賽夏族與林務局是對立關係,但後來逐漸對話理解、走向山林共管,林務局委託族人協助森林巡護、人工林撫育及疏伐,盜伐案件大幅減少;發展綠色經濟,更幫助部落重振社會網絡,讓過去曾是「山老鼠」的部落高風險人員也加入合作社,有穩定工作,青年回鄉也已達17人。

賽夏族人發展林下段木香菇栽培。(圖片提供/林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