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960 文章

【農機的新時代任務5】實戰篇:靠別人不如靠自己!大面積農田的第一線農機實作

臺南學甲區的農田以大面積、雜糧作物為特質,擁有300公頃田區的「幸福良食」創辦人劉育承從種植到採收,所需的農機全都自己購買、親力操作,偶爾也會從事代耕服務。他以大面積農戶的角度,談國內農機實務操作及如何一步步培訓駕駛農機人力,並為有意購買農機的農友列出幾項參考依據。

【農機的新時代任務4】實戰篇:互相助攻!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

臺灣農田雖然規模小,然而務農仍並非單打獨鬥就能完成的簡單事,尤其農忙之際,有專業人力與農機支援前線,更能大大提高務農的效率。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簡稱桃青合作社)從農場主之間義氣「換工」而打開了「專業農機團」的發展契機,如今桃青合作社成為了農機派工的示範榜樣,縱向縝密訓練農務士,橫向連合水稻、雜糧、茶葉、葉菜和花卉等產業,為發展多年的農業代耕,寫下一頁新篇章。

【農機的新時代任務3】研發篇:農機研發打團體戰,桃園改良場生物機電研究室

臺灣農業如何走過每個農機發展階段?從以機器為主到以人為本,其中的學問又是什麼?面臨農機研發的新世代,身經百戰的前輩又得如何將智慧傳承給後浪,讓自主研發農機站上更高、更尖的浪頭呢?

【農機的新時代任務2】育才篇:退休潮來臨,農機研發出現人才斷層危機

農村勞動力不足、人口老化已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朝向自動化、智慧化發展的農業機械,被視為解決農村缺工問題一大利器,不過,臺灣農機研發界,事實上也和農村一樣面臨人才斷層危機,直接影響臺灣智慧農機研發,值得各界重視。

【農機的新時代任務1】政策篇:加速農業機械化.召募農業人力團

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102年度主力農家(註1)概況調查」顯示,2013年6月底臺灣地區主力農家計14萬9,064家,其中經常從農主力農家計10萬6,419家,占比71.4%,2015年農林漁牧業普查從事農牧業72萬1,000家,從事漁業4萬家。當中從事自家工作者平均年齡為57.7歲,其中65歲以上的人數占34.4%,45~64歲的人數占46.1%,25~44歲的人數卻僅占17.3%。

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副所長蔡致榮 農業精實的關鍵在農機

為了緩解產業缺工的問題,同時因應氣候變遷、國際貿易自由化等挑戰,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程度的提升,乃至於智慧農業的推動,對於臺灣農業發展至為重要

農業缺工是全球普遍現況,缺工問題也反射出整體農業人力結構問題。(攝影/許欲倩)

全球迎戰農業缺工!智慧農機、共享模式成主流

農業缺工是過去幾年各大媒體的熱門關鍵字,這個議題描述了臺灣農業與農村所面臨的世代更替窘境。從農林漁牧業普查可知,2010年臺灣從事農林漁牧業的經營管理者平均年齡為62.04歲,至2015年已增加至63.52歲;而超過65歲的經營管理者從2010年的44%提升到2015年的52.19%,在在顯示國內農業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

生活就在你身邊 荒地中的昭和草

對農民來說,種植葉菜類如果不使用農藥,除非是用網室把菜整個罩起來,否則菜葉不是被蟲咬食成網球拍,就是被鼠類挖洞啃食,導致菜葉賣相不佳或不夠吃,然而昭和草到處可見,是餐桌上的替代選擇,重點是不會被蟲或鼠類咬食,就像是老天爺給我們的免費青菜。

友善防治資材打造可可好商品

為了使台灣可可產品加值,除了在加工及品牌行銷方面發揮成品特色,如能導入有機、友善栽培模式,還可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做出可可豆環境友善及食品安全的市場區隔。

大雨如注.焦金流石,因應降雨形態的施肥管理

臺灣受限於天然地理條件,存在著降雨不均的現象,春季中南部地區無雨,而北部地區則降雨機會較多;秋冬時東部多雨,而西部相對乾旱。雨量分布也過度集中於雨季,乾旱季又可能長達數月,且無規律可循,造成栽培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