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74 頁
「養豬歌」與「半月小說」 《豐年》與五〇年代的臺灣文學風景
在五〇年代創辦初期,《豐年》為了吸引廣大的農村讀者注意,加入了非常多生活化的內容,包含漫畫、笑話以及文學作品皆有之。因此《豐年》不僅是一本農業專業刊物,在臺灣文化研究領域當中,《豐年》也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從中可以看見許多精彩的五〇年代的農村小說,以及許多民間歌謠創作。
老頑童劉興欽 畫農村漫畫傳遞童心鄉情
以《阿三哥與大嬸婆》系列作品風靡全臺的國寶級漫畫家劉興欽,生平創作無數,他的漫畫角色多取材自鄉下小人物,描繪的情節、場景也如同一幅幅農村生活畫,自六〇年代起便樹立了獨樹一幟的風格。當年劉興欽的漫畫在多家報刊連載露出,包括以農民為主要讀者、發行量最大的《豐年半月刊》。在1964~1972近十年的合作期間,他不僅畫出《老福財》、《錢如命先生》等系列作品,也發揮漫畫老少咸宜、淺顯易懂的優點,配合政府政令宣傳現代化知識。
從都市回到農村 「雞籠生」陳炳煌的豐年傳奇!
以「雞籠生」為筆名的陳炳煌,是臺灣戰後著名的漫畫家、大眾文學作家,在《豐年》創刊初期的1951~1963年,更曾長期擔任豐年社副社長一職。當時陳炳煌離開生活20多年的上海回到臺灣,在《豐年》時期的他,運用了曾參與臺灣新民報社時所熟習的圖文技藝,投入了「為農民之友、是生產之道」的農村、農業與農民的世界,徹底發揮推廣雜誌在農村的影響力,對戰後臺灣農業與農村現代化進程貢獻良多!
從《豐年》到《鄉間小路》 賀豐年推廣家政喜迎70
《豐年》是臺灣農業媒體的先驅,多年來伴隨臺灣經濟成長與農業發展轉型而蛻變,提供讀者最佳精神食糧,增廣其視野,滿足其求知慾。1991年,豐年社出版另一本名為《鄉間小路》的雜誌,有別於《豐年》,它的讀者群擴及一般社會大眾,報導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也是提醒人如何養生保健,如何與環境共好的雜誌。這本雜誌拉近社會大眾與農業的距離,而且在親近農業、關心農業的過程獲得日常生活可應用的知識。
《豐年》雙翼!創社初期的藍蔭鼎與楊英風
《豐年》雜誌創刊於1951年7月,發行迄今,是臺灣出版史上發行悠久、從無間斷的一份雜誌,也是戰後臺灣農業發展的重要推手與見證。茲逢《豐年》70週年慶,謹以此文緬懷創社初期的社長藍蔭鼎與美術編輯楊英風兩位藝術家,重溫當年的豐年風華與藝術丰采。
阡陌七十年 豐年的創刊故事
《豐年》自1951年7月15日發行創刊號,迄今發行不輟,已出版1621本雜誌,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定期刊物之一。70年來,《豐年》一步一腳印,不僅見證臺灣農業發展每一個關鍵時刻,《豐年》自身從創辦、成長到蛻變轉型的過程,也可看出臺灣農村隨著時代變遷的各種樣貌。
半生相繫臺灣 豐年社創辦人許伯樂生平行誼略傳
1951年7月15日,《豐年》雜誌發行創刊號,距離今日已70年,「豐年社」這個臺灣最老牌的農業媒體,誕生及延續70個寒暑年頭,見證及記錄了臺灣農業的發展歷史,當初的創辦人許伯樂(Robert B. Sheeks)已99歲,他仍以「豐年社」的一員自居,期待今年能來臺參加「豐年社」70週年社慶,雖受疫情所阻,但他熱愛豐年社的初心如一。
客座總編回娘家
文字/陳吉仲、黃金城、胡忠一、林華慶、張致盛、王仕賢、艾群、盧虎生、董時叡、林彥蓉、陳美惠、楊懿如 行政院農業 […]
《豐年雜誌》2021年7月號 豐年七十
豐年七十週年特刊,醒目的「豐年」刊頭,復刻自1951年7月15日發行的《豐年》創刊號,別具歷史意義。封面為楊英風在1951年的木刻版畫作品「豐年」,此作原型出自《豐年》一週年特刊的漫畫,主人翁一手拿著《豐年》,一手拿著稻穀,臉上堆滿笑容,四周充滿了各式水果及農作物,似在傳達只要詳細閱讀《豐年》,就會有好收成。
【番石榴南向特輯-印尼篇】設法降低非關稅障礙 與冷鏈完善的業者合作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人口排名為全世界第4名,根據歐盟報告指出,在印尼大型超市展售的新鮮水果,其中有60%為進口貨。隨著印尼民眾收入提升,中產階級消費人口增加,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提高,也為進口水果的市場帶來契機。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9年的農業統計年報,番石榴為國內生產量排名第3的果品,並具有週年生產特性,是推動穩定外銷的主力。本文將以番石榴為例,探討臺灣鮮果進入印尼市場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