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51 文章
玉米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也由其特性衍生出多樣用途及育種方向,全球栽培面積及需求量為穀類作物之最。(攝影╱Boglárka Salamon on Unsplash)

玉米及高粱育種 多樣種原發揮雜種優勢 雜交育種簡介(五):生產F1種子的糧食作物

玉米用途廣泛,針對特化功能性,育種也非常多元;加上栽培面積極廣,帶動龐大的種子需求量,玉米的育種和種子產業可謂兵家必爭之地,公私立部門莫不卯足勁投入人力、新科技和技術進行發展。玉米傳播至全球六大洲,遺傳多樣性高,臺灣約在16世紀即引進,本土種原和國外種原均是育種材料。

土壤是萬物生長的重要基礎,然而人們了解卻經常流於片面,導致做出錯誤的判斷及行動。

土壤如何生養萬物?正視「自然」就是導師 陳興宗:三次觀賞《種土》的反思

編按:《無米樂》導演顏蘭權執導的紀錄片《種土》今(2024)年9月上映,記錄竹科工程師「阿仁」多年投入農業廢棄物「種土」的歷程,引起社會關注農業、土地議題,並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作為農業媒體,《豐年》欣見《種土》電影的成功,更希望藉此機會讓大眾認識農業、土壤管理的相關專業,因此邀請大誠土壤作物技術館館長陳興宗撰文分享,以一位土壤專家的角度,《種土》能帶給我們什麼反思?

菊花為短日照植物,會於晝長夜短的秋天自然開花,俗稱秋菊。

秋涼賞菊花!從用菊、栽菊到賞菊:花形花色繁複 切花、盆菊應用多元

時序進入寒露之後,一陣雨一陣涼,不禁翻出衣櫥裡的長袖衣服,炎熱的夏季真的過去了。想起10月初到彰化田尾住了一晚,民宿兩旁都是菊花田,我興奮地問主人幾點會開始點燈?那可是田尾晚上的絕景。入秋後於高速公路經過彰化田尾一帶,漆黑的田裡有萬家燈火,是中部人的深刻記憶。

台中3號為硬種甘藍,球質脆嫩適合開發加工、外銷等用途。

甘藍台中3號 加工、外銷發展潛力大:抗病、耐熱、耐貯運 夏季平地栽培良率高

臺灣甘藍(高麗菜)全年產量為所有蔬菜之冠,然而夏季平地高溫不利生產,午後雷陣雨和颱風常造成夏季甘藍產量減損,供需不平衡易導致菜價波動。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歷時10年,終於今(2024)年育成具耐熱性、抗黃葉病的甘藍新品種「台中3號」,歸類為硬種品種,口感嫩脆,耐貯運性佳,適合開發加工、外銷等用途,提供農民種植甘藍的新選擇。

臺灣甘藍價格時常大起大落,反映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現象。(攝影╱吳尚鴻)

高麗菜成為賭博菜的原因與解方:提升農業生產力、組織性 從源頭抑制產銷失衡╱焦鈞

甘藍(高麗菜)是臺灣產量最高、國人最熟悉的蔬菜,有「菜王」之稱,卻也常遭遇價格波動大、「菜金菜土」現象,種植甘藍因此如賭局一般。甘藍變成「賭博菜」,農政單位推出預警制度仍難緩解農民搶種潮,背後實有農產品產銷失衡的結構性因素。

《種土》主角之一「安和哥」和「安和嫂」,目前兩人專心耕作住家附近4分地棗園。

《種土》安和哥養土「長養萬物」:守護有機棗園 屋前種樹「坐在這,你看多幸福!」

《無米樂》導演顏蘭權新作紀錄片《種土》入圍金馬獎,片中關注農業土壤議題,記錄竹科工程師「阿仁」希望將都市農業廢棄物堆肥轉化為土壤,奮力一搏「種土」的歷程。阿仁結識棗農「安和哥」楊安和,因在安和哥棗園看到自然照養有機的土壤,找到種土大夢成真的可能性,建立信心。會呼吸、生態系健全蓬勃的農業土壤如何養成?答案或許就在楊安和30年來的農業實踐之中。

農水署宜蘭管理處簡易閘控系統操作介面示意圖,遠端操作的同時可調整啟閉速度。

建構智慧灌溉系統 強化調度與防災韌性:應用新興科技技術 把農水管理變簡單

隨著全球物聯網感測、雲端運算服務、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慧等科技發展,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下簡稱農水署)持續建置圳路水位、流速、閘門開度及即時影像等監測設備,各管理處針對灌區特性因地制宜,透過結合物聯網及模擬演算等技術,可掌握即時水情,並進一步將數據資料運算分析,有效運用各項監測資料。

農水署辦理埤塘油汙應變工具操作及演練,以具臨場感的情境培訓專業知能。

守護灌溉用水 多元培訓優化水質管理效能:從現場初驗到實驗室檢驗能力全面精進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以「取清防汙」作為灌溉水質業務的施政主軸,透過「取清:確保取用水源安全」及「防汙:防止汙染介入影響」兩大管理面向,掌握灌溉水質現況及變化趨勢,倘若發現異常情事或具潛在風險之虞時,則啟動搭排水質稽查及汙染緊急應變等管理措施,落實灌溉水質保護。

農水署聯合防災演練,以大型機具吊掛太空包擋水。

農田水利防災整備 汛期前完成應變演練:防範未然基於日常 保障農業穩定生產

臺灣年平均降雨量達2,515公釐,面臨梅雨鋒面、西南氣流及颱風等影響,約有80%降雨量集中在6月至11月間,且近年因全球暖化,旱澇交替頻仍且愈趨極端,嚴重影響農產品生產環境,對全國農田水利設施造成嚴重威脅。為有效控制並減少災害損失,需落實汛期前整備作業,以及汛期間的應變措施,以維護整體農業生產環境。

紅鬚稻等野生水稻若在田間與農作物一起生長,對農耕是雜草,但卻具有改良現有農作物品種的潛力。(攝影/Suradech on Adobe Stock)

穩定性狀 育種家善用遺傳寶庫 雜交育種簡介(二):遠緣育種與雜交優勢

遠緣雜交與雜種優勢在現代作物育種中具有重要地位。隨著作物品種在馴化過程中失去許多抗逆境基因,育種家透過不同物種或屬間的雜交,擴大基因庫以提升作物的抗性和遺傳變異,並運用先進技術克服遠緣雜交的生殖隔離障礙,成功將優良基因導入現有作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