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8 頁
維持鰻魚加工 「能創造的工作機會很多」 佳辰實業:烤鰻絕對不是一臺機器而已
成立至今37年的佳辰實業,在臺灣鰻魚產業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投入鰻魚加工,生產日本鰻燒烤製成的水產冷凍加工產品「蒲燒鰻」供應日本市場,從原料挑選到加工過程,每個環節嚴格把關,受日本客戶青睞。面對中國在日本市場的競爭,佳辰拓展「蒲燒鰻」一度進入歐美市場,目前仍持續與日本客戶維持良好關係。
我有鄉村田園夢 逐夢代價誰承受?非農用途的農地交易 早已疊高從農成本
近幾年如果前往臺灣的農村,應不難看見已停止生產作物、插著「農地出售」牌子的農地;對於有心投入農業,卻沒有田地的青農,這些待價而沽的農地會是他們踏入務農人生的可靠起點嗎?在臺東鹿野務農10多年的楊老斌,分享他觀察農地價格變化、實際租地和考慮買地,以及計算自身實際務農所得的經驗,反思「田園夢」的現實。
蔬菜品種複雜 便於採種是育種重點方向 雜交育種簡介(六):蔬菜育種與實踐
市場上的蔬菜規格、外貌,因為市場需求及產銷鏈規範,往往具有一致性,其實可能包含多個不同品種,也需隨各方面需要持續育種。蔬菜大多為適於發揮雜種優勢的異交作物,以一代(F1)雜交種子生產也為目前農業主流。
從危機游向轉機的臺灣石斑魚外銷:走過中國禁輸衝擊 升級產業終獲日本青睞
臺灣石斑魚於2022年6月遭到中國全面封殺禁止輸入,頓時造成產業恐慌。兩年後的2024年10月,臺灣龍虎斑迎來獲准輸日的捷報,成為繼青斑、龍膽石斑後第三種可以銷售日本的石斑魚種。回顧2022年中國禁輸的重大危機,有衝擊但也帶來許多正向改變。
從日本經驗初探臺灣藍碳未來發展:完善認證、獎勵制度 助碳匯潛力轉為實力
自然碳匯是地球上能吸收和儲存碳的生態系統,可吸收大氣中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減緩氣候暖化。依環境生態系,自然碳匯可分為土壤(黃碳)、森林(綠碳)以及沿岸與海洋生態系(藍碳),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9年的報告指出,藍碳的儲碳量遠高於其他兩者,而臺灣四周環海,發展藍碳相關產業具絕佳優勢。
繽紛聖誕紅 為冬日妝點豐富色彩:苞片顏色選擇多 商業與家庭布置不可或缺
隨著冷空氣一波波南下,街道上的商鋪逐漸充滿節慶的氛圍,聖誕紅更是以其鮮豔的色彩成為具代表性的冬日植物。在花市中,聖誕紅早已不僅僅是紅色,它的色彩譜系因全球育種者的努力而被大幅拓寬,呈現出白、黃、桃紅及漸層斑紋等多種變化。從3寸迷你盆到7寸豪華盆的多樣規格,甚至還有嫁接成樹形的聖誕紅,滿足了不同場合的裝飾需求。
水稻育種 目標多元實現適地適種 雜交育種簡介(四):自交糧食作物育種代表
水稻是國人主食,很早就開始現代人工育種,在臺灣育種的歷史已超過百年。島上各地區的氣候環境差異,以及試驗改良場所各有分工與強項,已使臺灣水稻品種的發展多元化,可謂百花齊放。上世紀60、70年代,臺灣水稻走過擔憂糧食危機、追求產量的時代,現在米質已是更重要的育種目標。
繁養殖新魚種 領先全球更永續:開發高經濟海水魚種 為資源復育迎新契機
臺灣養殖漁業有300年以上歷史,1960年代為國內養殖漁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草魚、鰱魚和草蝦、烏魚人工繁殖技術成功,1980年代以降石斑魚、午仔魚人工繁殖突破,確立海水魚的種苗生產技術。隨著氣候變遷與漁業資源耗竭,農業部水產試驗所開展聚焦高經濟性海水魚類的人工繁殖新發展,包括黑喉、土魠等魚種。
紅媠烏大範、青的擱卡讚 臺灣水產豐盛上桌:養殖創新帶動產業提升 魚鮮與漁業都能永續發展
臺灣水產品種類繁多,相對同屬動物性蛋白質的禽畜奶蛋來說,水產品隨四季更迭展現豐富多樣、豐儉由人,且千變萬化的料理與風味表現,成為日常三餐、路邊小吃或三五好友聚餐,餐宴酒席及年節團圓的美味佳餚。多樣的食魚文化,來自臺灣豐富漁業資源與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近年海魚人工繁殖突破,可望協助復育資源,為明日餐桌添增新海味。
落花生臺南19號 豐產生長期短利機器採收:口感軟綿適蒸煮 滿足農民、業者多元生產需求
臺灣種植落花生多用於食品加工,其中帶殼蒸煮花生綿密清爽的口感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目前蒸煮花生市場主流品種「臺南17號」在高溫高溼環境下易徒長,莖條糾結不便機械採收;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歷時10年,於2020年育成植株矮、不易倒伏,生長期短且更為豐產的紅色種皮落花生品種「臺南19號」,提供農民種植落花生的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