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蘇花改生態之路】探查蘇花公路蝙蝠多樣性 8年總計發現22種

世界上已知的蝙蝠種類超過1,400種(Simmons 2019),除了南、北極地外,幾乎廣泛分布在每個地區。蝙蝠是唯一具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 生存在地球上至少已有5,200萬年(Simmons et al .2008),迄今演化出高度多樣性的物種與許多特殊的生存本領,除了飛行能力(雙翼)外,尚有變溫調節生理(休眠與冬眠)機制、多數以超音波偵測(概分定頻CF與調頻FM型式)搜尋與覓食,以及生殖生理調適(授精、著床或發育延遲)等。

【森林療癒了誰?】與土地共鳴 務農是療育病痛最好的的處方籤

本書揭櫫森林療癒「新公有物」的研究取徑:以社區為本的森林療癒,不只療癒人,也療癒土地。林試所此次的行動參與包含資源盤點、場域評估、活動設計、引導員心法、社區串連等層面,主要介紹本所同仁對於森林嚮導活動、五感療癒餐設計、手作工作坊的設計理念,並融入在地里山社區居民對於森林療癒概念的應用,本書以大農大富在地社區為主要採訪對象,相信未來能提供其他有志投入森林療癒的引導員參考。

食農教育連結臺日文化體驗 春日好好市集南海學園熱鬧登場

「2021城南有意思」邁入第四個年頭,今年在兒童節連假於南海學園盛大展開!今(2)日由日本傳統樂器「津輕三味線」的日和樂團,搭配和太鼓及日本笛,演奏膾炙人口的動漫「鬼滅之刃」主題曲,揭開今年市集的序幕,前奏一響起,現場大小朋友充滿熱血活力及驚奇。

泰國去年稻米出口首度落後越南 2021年力拚出口量增加5%

2020年全球的稻米出口量,印度仍穩居世界第一(1,400萬噸),其次是越南(630萬噸),泰國(572萬噸)、巴基斯坦(400萬噸)及美國(305萬噸)等。泰國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Keerati Rushchano日前表示,泰國預計將在2021年出口600萬噸稻米,2020年為泰國近20年來最低的出口量,且稻米出口量首度落後越南、退居世界第三,因此訂定2021年增加出口量5%目標。

《臺南新農》春季號

《臺南新農》是臺南市政府農業局,於2021年3月創刊的雜誌,以報導臺南市的農業現況為主,分為幾個篇幅,有「政策願景」、「陽光物產」、「遊於農」,以及人物報導、政府資訊提供,並以繪本的方式呈現從產地到餐桌的實用食譜。這個專輯將陸續與讀者分享紙本刊物的內容,透過《農傳媒》廣布臺南農業景象,以優美的照片、如實的文字,瞭解臺南農民勤懇勞動的成果。

收穫機來幫忙!澎湖香茹採收效率提升2倍 精準採收則待突破

香茹(Glossogyne tenuifolia)為多年生菊科植物,又常被稱為風茹,屬於澎湖特色作物,其全株可用來製茶,相傳有退火與護肝等傳統功效,2019年經動物試驗證實,其水萃物可抑制脂肪細胞肥大與調節血脂,改善肥胖情形,並減少肝臟三酸甘油酯累積,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使得香茹成為極具潛力的機能性原物料。然而,臺灣除了農業勞動人口老化,亦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香茹生產勢必面臨缺工的挑戰。

營養午餐吃什麼? 校園食魚教育推動在地飲食文化

身為家長,是否真正了解孩子在校學營養午餐吃了些什麼?而營養午餐又是如何制定菜單?讓我們一同從孩童、校園和團膳業者的角度看看,更能將心比心的思考如何讓兒童在校園吃得更營養豐富。

【地方創生術】嘉義農村再生靠這帖 復興「放伴」精神讓社區找到伴

許多人一聽到嘉義縣東石鄉,腦中第一個畫面就是一落一落的蚵田。事實上東石鄉還曾經是國內重要的白蘆筍產地,只是隨著產業外移,連帶從業人口流失,加上地層下陷的環境危機,東石鄉人口已較30年前少了3分之1。但有一群婆婆媽媽不忍社區就此失去活力,不僅串連新住民升級自家漁產品,改造廢棄學校變成長輩的樂活基地,107年還拿到國家環境教育獎。她們說,「自己的理想生活要自己打造。」

從米行看歷史:比超商還密集的米糧行 「客廳即工廠」造就鼎盛食米年代

根據臺南市米穀同業公會的紀錄,1989年臺南市米行和碾米廠的會員數量,曾經超過600間,比現代同一範圍內的7-11還要密集,米行老闆回憶,加上「無牌照」的米行,可能有一千多間,但現在越來越難在路上找到一間。生活型態的轉變,無形中塑造了今日的米行樣貌。

2021「城南有意思」臺日好情誼 春日好好市集展現臺灣農食力

兒童節連假將至,邁入第四年的「城南有意思」今(26)日宣布開跑,由童謠安可體驗特展率先打頭陣,揭開2021系列活動序曲。特別的是,為響應臺日長久以來友誼,今年系列活動,散發濃濃日本味,不僅串聯在地場館店家,一系列市集與講座論壇中,更融入日本文化,引領民眾走入城區探索城南不同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