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地方創生術】老屋新生打造創生基地 富岡小鎮注入新活水

農村的發展,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來歷經了多次典範轉移的過程,目前國際上各種倡議都視農村為實踐永續發展的重要空間場域。回到在地觀點下的發展目的,我們無可迴避當代農村面臨的各種存續上的問題,諸如:人口流失、高齡化、生活機能低落……等。這些挑戰,反映出人口議題發生在農村的惡性循環。因此近年來,包括農村再生與地方創生的推動,無非寄望透過系統性制度的建立,為農村地區挹注新的發展活水,而其中最關鍵也最迫切的議題,在於如何透過人力資源的復振,超前部署農村發展。

農產加值打樣中心攜手農友迸出茶飲新創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落實農產品從生產到初級加工一元化管理制度之政策,陸續在所屬試驗改良場所設置「農產加值打樣中心」,茶業改良場於凍頂工作站規劃建置「茶及飲料作物農產加值打樣中心」,並辦理多場宣導推廣活動,讓農友認識本中心所提供之服務,活動中也與農友分享打樣案例與試飲打樣產品,成功引發農友興趣並得到一致的讚許。期望打樣中心能成為農友創意發想的起點,使農友的新穎想法在茶及飲料作物農產加值打樣中心皆可以獲得妥適的建議,更能夠在此付諸實行。

你吃的是什麼米?從一碗白米飯 看見時代的變革與適應

日常三餐所遇到的米,無論是自家煮的飯、便當店與小吃店供應的米,大多是咬起來口感Q黏,米粒呈橢圓狀的粳米(蓬萊米)。但不滿百年之前,先民們碗中的可不是這一味,取而代之的,是與各式鹹粿同樣材料,米粒細長、口感鬆軟的秈米,也就是俗稱的「在來米」。

美食達人品嘗首選 鮮美魚肚生食烹炸皆美味

華人品嚐魚鮮,多有從小到大、由外至內,再從頭到尾的習慣;充分利用資源之餘,還因此多得品嚐美味的機會。更何況隨部位不同,多有風味與口感的微妙差別,只不過或許因為時空轉變所造成的描述與溝通落差,所以讓許多分別存在產業與消費間的認知,不免有所出入;例如當提到美味的魚肚時,你我認知與描述的部位,往往不盡相同。

鳳凰颱風後在蘇花改路段調查到的大燕蛾。 (攝影/ 施禮正)

【蘇花改生態之路】沒調查不知道 公路沿線竟蘊含上千種蛾類

內容提供/《自然保育季刊》 文/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 林旭宏、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計 […]

【地方創生術】重建筍寮改造老屋 找回桂林竹產業榮光

雲林縣古坑鄉桂林社區是淺山農村,多數居民從事務農,早年竹產業一度興盛,但隨著時代變遷逐漸沒落,近年更面臨人口老化、青壯年外移嚴重等問題。當地居民原本對社區未來發展不抱任何期望,但耆老一句「過去在筍寮是最快樂的時光」,讓當地學校師生帶領的地方創生團隊卯足全力,重現筍寮、改造老屋,還推動「里山生活實踐學校」,原本漂流在外的遊子看到桂林居民重新凝聚向心力,「變得不一樣」,更下定決心回鄉整地蓋屋。

臺南市府跨局處合作強力稽查 努力營造乾淨溪流

近日民眾陳情,柳營區龜仔港大排周遭畜牧場未妥善處理牛糞及田地遭人堆置土石方,導致排水質污染嚴重。臺南市府農業局、環保局、水利局、地政局、柳營區公所6日至現場聯合稽查,分別從空氣及水污染、廢棄物清理、溪流清淤、牧場污染防治等各方面依各自權責查處,跨局處合作展現市府積極改善環境的作為。

《臺南新農》發刊詞—推動5大策略 35方案200個計畫 達成3大目標

臺南市面積約21萬9千公頃,農地面積約11萬公頃,農業條件優良,農地占比為六都最高。若以國道3號及1號為界,可將臺南劃分為里山、里地、里海三大區塊,多元的地理環境資源,孕育出多樣且優質的農漁畜產品,造就全年農產產值達600億元的榮景。

臺南市長黃偉哲專訪—「臺南農業發展三大目標:產品安全、永續經營、農民賺錢」

臺南四季農產豐饒,如何整合各項農產業及在地資源,發揮相乘作用,提升農產品價值及農民收益,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大挑戰。期許透過農業政策的創新改革與多元推廣宣傳方式,讓國民更了解臺南農業特色,為在地農產業注入新活水。誠摯歡迎國民造訪臺南,體驗農村,品嘗臺南新鮮農產。

【陽光物產01】以AI智慧來照顧乳牛 叫梅桂牧場第一名

臺南酪農業是六都當中酪農最多的地區,其中佳里區梅桂牧場,在基因檢測、建立種牛基因系譜,以及,第一個引進機器人協助刮糞、吸糞、推草、刷背、給料、擠乳等走在科技尖端,最重要的是產值也居業界之冠,經營者將每隻牛視為家人養至終老,在AI的協助下,以愛孕育出甜密的飲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