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62 頁
【山林本事】兼顧狩獵與生態 重返森林的排灣族獵人
對於排灣族人來說,狩獵早已從飲食需求昇華為文化的一部分,他們在森林中照看生態,謙卑地取用所需,傳承祖靈的智慧,也傳承這片永續繁茂的山林。
【尋味有機】友善大地 農會領航霧峰香米新出路
霧峰香米推廣十多年,已建立良好的品牌與口碑,為了持續提升品質及形象,霧峰區農會決定突破原有框架與限制,推動友善耕作稻米專區,從五甲田開始,朝向有機農業發展,要為當地香米產業創造下一個輝煌十年。
療癒系海洋生物 臺灣首次記錄多環異糯鰻族群
臺灣南部墾丁國家地區屬於熱帶海域,水溫終年維持在21-30°C間,為全臺灣最大的珊瑚礁區域,是臺灣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之一,已知魚類物種超過1,200種(陳正平等2010)。近年隨著潛水休閒娛樂普及,墾丁儼然已經是臺灣最大的潛水休閒海域,來自四面八方的潛水愛好者在墾丁海域潛水及進行水下攝影。於此同時,也有許多新紀錄魚種的發現,例如H o等人(2013)記錄蘭嶼、綠島及墾丁地區所發現的5個新紀錄種(4個種為潛水紀錄)、Ho及Lin (2014)記錄2種於墾丁及綠島發現之鰻海龍(Bulbonaricusspp.)、Ho及Lin (2016)記錄墾丁地區發現3個新紀錄種(2個種為潛水紀錄)。
「原景再現 點亮台灣」台灣原生植物設計大賞正式起跑
林務局辦理「原景再現 點亮台灣」台灣原生植物設計大賞正式起跑,優勝作品可獲得國家認證的優質國產材榮耀獎座一座,並提供專業宣傳影片介紹團隊作品,邀請全國景觀、園藝等相關單位共襄盛舉,競逐原生景觀典範。
從恢復地力著手 恩農農業創造人與土地間的驚喜與感動
土地是農業的根本,在農業追求高產的過程中,過度施用化學肥料,反而讓土地更加貧瘠,農業無法永續經營。土壤化肥使用過度,往往造成鹽基障礙問題,使得作物生長不順;近年氣候變遷下,高溫、寒害、季節轉換異常等環境逆境也給作物栽培帶來諸多挑戰;加上農村老化,農業勞動力不足,已成為國內農業發展三大困境。
全球土壤生物多樣性研討會登場 關注土壤動物生命
總部設在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一年一度的年會於4月19日至22日舉行,受到武漢肺炎影響,連續兩年以線上形式舉辦研討會,2021年主題是「土壤生物多樣性全球論壇的總體目標」(The overall aim of the Global Symposium on Soil Biodiversity ,GSOBI21),這個研討會以回顧土壤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服務在解決環境問題方面的進展。
歐盟限縮進口咖啡農藥最大殘留容許量 越南咖啡外銷歐盟陷困境
據統計,越南2020年咖啡出口量達151萬公噸,每公噸咖啡的平均出口價格1,759美元(較2019年增加1.8%),越南咖啡外銷全世界80餘個國家和地區,占全球咖啡豆出口14.2%,其中以德國、美國、義大利為越南2020年的前3大咖啡出口市場。
新鮮水產品該怎麼挑? 三招小撇步學起來讓你不出錯
臺灣四面環海,洋流交會,海洋資源豐富,無論遠洋、近海、乃至養殖漁業都是非常蓬勃興旺,因此在大街小巷的早市、黃昏市場甚至量販店等,都可以看見琳瑯滿目的水產品,消費者對於水產品的「新鮮」要求很高。本文整理消費者常見的水產品問題,以及辨別新鮮的訣竅,提供讀者們參考。
【森林療癒了誰?】盤點秘境蓮華池 推動里山需要社區參與
林試所此次的行動參與包含資源盤點、場域評估、活動設計、引導員心法、社區串連等層面,主要介紹森林嚮導活動、五感療癒餐設計、手作工作坊的設計理念,並融入在地里山社區居民對於森林療癒概念的應用,以大農大富在地社區為主要採訪對象,相信未來能提供其他有志投入森林療癒的引導員參考。當所有人都能達到共識,以森林療癒活動設計為手段,以地方永續為目標,深入認識在地風土人文,感受自然富有層次及細節的變化,現代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將能落實在生活中。
【蘇花改生態之路】探尋兩棲爬行動物 清水斷崖成特殊生物地理區界線
美不勝收的海天一線及陡峭的懸崖景色可謂是蘇花公路的獨特景觀,為蘇澳至花蓮這段綿長的旅程增添許多風光。蘇花公路為宜蘭縣往來花蓮縣的唯一道路,長久以來蘇花公路落石坍方意外頻傳,加上維修施工不易,促成了蘇花公路改善道路工程(以下簡稱蘇花改)的興建。蘇花改除了興建一條能讓民眾安全回家的路之外,也加入了兼具生態永續的觀念,在經過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團隊長期的生態監測調查後,我們看見蘇花公路沿線的另一種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