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系海洋生物 臺灣首次記錄多環異糯鰻族群

美麗的墾丁海域,擁有豐沛的海洋資源。(攝影/盧啟文)

內容提供/《自然保育季刊》 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 何宣慶、海景世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員工 盧啟文

臺灣南部墾丁國家地區屬於熱帶海域,水溫終年維持在21-30°C間,為全臺灣最大的珊瑚礁區域,是臺灣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之一,已知魚類物種超過1,200種(陳正平等2010)。近年隨著潛水休閒娛樂普及,墾丁儼然已經是臺灣最大的潛水休閒海域,來自四面八方的潛水愛好者在墾丁海域潛水及進行水下攝影。

於此同時,也有許多新紀錄魚種的發現,例如Ho等人(2013)記錄蘭嶼、綠島及墾丁地區所發現的5個新紀錄種(4個種為潛水紀錄)、Ho及Lin(2014)記錄2種於墾丁及綠島發現之鰻海龍(Bulbonaricusspp.)、Ho及Lin (2016)記錄墾丁地區發現3個新紀錄種(2個種為潛水紀錄)。

近期Ho等人(2015、2018)的研究成果發現臺灣鰻魚多樣性為全世界最高,總計高達232種,占全世界已知物種的近四分之一,雖然多數為深海或底棲性,但也有像裸胸鯙(Muraenidae)及花園鰻類珊瑚礁或淺海物種者。2017年作者之一(盧啟文)在墾丁地區從事休閒潛水時,陸續記錄到一個相當奇特的異糯鰻族群,與過去臺灣所紀錄的三個異糯鰻物種明顯不同,因此也採集一個個體提供海生館魚類生物多樣性實驗室比對,結果發現該族群為臺灣首次發現的多環異糯鰻,本文主要目的為提供標本詳實描述以及本種之棲地觀察。

臺灣首次紀錄之多環異糯鰻以及自然棲息地。(攝影/盧啟文)

異糯鰻或稱花園鰻(Garden eels)不只為水下潛水客的喜愛對象,同時也是水族貿易及水族館展示的主要對象之一,主要展示或販賣個體都是來自野外採集。異糯鰻為糯鰻科下的一亞科,主要棲息在珊瑚礁或海草床周邊的沙質區域。

目前異糯鰻亞科全世界約有2屬35種,除其中9種僅分布於東太平洋及大西洋,餘多數物種主要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域。異糯鰻通常以群體棲息在同一區域,分布深度為2-55m,族群數量從少量到數百個個體(Allen et al . 2020)。Clark等人(1990)曾報導紅海區域的一種異糯鰻群體可以高達約一萬個個體,占據約5,700m2的區域。交配期間,雌雄會棲息在兩個相鄰的洞穴,交配時雌雄身體上半部會交纏在一起,但尾部仍留在洞穴中。

發現多環異糯鰻地點位於一整群鞭珊瑚的外圍。(攝影/盧啟文)

異糯鰻與一般糯鰻類的生態習性相當不同,大部分時間會將大部分的身體鑽入沙地中,尤其是受到驚擾或遇到敵人時,可以以很快的速度躲藏於洞穴中。攝食時會將大部分身體伸出洞穴,轉動頭部面向水流方向,以捕捉水團中的浮游動物。

一般糯鰻類以魚蝦類為食,所以通常具有相當大的口裂及尖齒,但異糯鰻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這讓牠們的嘴巴與頭骨構造相當不同,且牙齒也不甚發達。研究指出糯鰻類胃內容物主要組成為橈腳類,另外海鞘幼生也占不小的比例,其他則有翼足類、介殼蟲、甲殼類幼生、或魚卵等(Smith 1989)。

過去的研究發現,異糯鰻在頭部的構造上有高度的特化,相當短的吻部及相當大的眼睛,加跟牠們大部分時間將身體埋在洞穴有直接相關性(Schepper et al . 2007)。多數異糯鰻顏色偏向單調, 只有少部分顏色較為鮮明,有些具有環狀色帶,有些則密布斑點,但少有像多環異糯鰻如此鮮明的色彩對比的物種。

多環異糯鰻與其他園鰻成員一樣都喜好棲息於沙地。但族群較鬆散,個體間距離相對較遠。(攝影/盧啟文)

目前記錄體型最大的異糯鰻可長到120cm左右,但多數物種最大體型都在60cm以內。園鰻屬及異糯鰻屬主要差異在於園鰻屬之口裂達眼睛下方,上頜齒排列成為細長齒帶,後方僅單列,犁骨齒齒落亦相對較細長。相對地,異糯鰻屬之口裂僅達眼睛前緣下方,上頜齒齒帶相對較短,後方多列,犁骨齒齒落相當短,呈水滴狀。

臺灣園鰻與日本園鰻主要差異在於臺灣園鰻之犁骨齒齒帶為單列,背鰭及臀鰭外緣為白色,體側斑點細小或無以及肛門前側線孔39-40個;日本園鰻之犁骨齒齒帶為多列,背鰭及臀鰭外緣為黑白相間,體側沿側線具一列白色斑點以及肛門前側線孔34個。

哈氏異糯鰻主要特徵為體密布細小黑斑,前方體側具有兩對大型黑斑以及洩殖孔位置具單一大黑斑,此特徵可與多環異糯鰻區分。檢視世界魚類資料庫紀錄多環異糯鰻之圖片(https://reurl.cc/VX7N46),可發現在菲律賓海域產之個體的軀幹部所有條紋均向腹側延伸,形成環紋,與臺灣之族群有明顯差異,是否中間存在有不同物種,仍需進一步取得樣本進行研究。本次新紀錄種發表的過程,特別感謝劉弼仁博士及李承祿博士協助鑑定海草,在此一併致謝。

標本檢視

一尾成熟個體,全長288mm,採自墾丁外圍海域(非屬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潛水採樣,2017年5月4日。

鑑別特徵

無胸鰭;體白色,具有許多黑色條紋,部分形成環紋;總脊椎骨數153-159。

基本描述

身體各部位占全長比例(%TL):頭長(HL)6.4;背鰭前長7.4;臀鰭前長32.3;軀幹長25.8;尾長67.7;鰓孔處體高2.6。占頭長比例(%HL):吻長11.3;眼徑13.4;眼間距15.6;上頜長20.4;鰓孔高10.8;肛門後緣至臀鰭起點距離14.5;鰓孔處體高40.9;鰓孔處體寬30.1。

體細長,圓柱狀,尾部略為側扁。體長為體高(鰓孔處)之37.9倍。頭短小,體長為頭長之15.4倍。右邊鰓孔後緣邊具有一細絲,推測為痕跡化之胸鰭,左邊無胸鰭之痕跡。背鰭起點略在鰓孔之後。肛門位於身體1/3位置,臀鰭起點略在肛門之後,約兩個肛門直徑之距離。

頭中等大小, 眼睛位於頭部前部, 吻相當短,眼睛大,略大於吻長;口小,端位,口列接近45度角;上下頜具厚唇;上頜後端位於眼睛前緣垂直線略後方。2個鼻孔,前鼻孔位於上唇前方,管狀,指向前方。後鼻孔孔狀,位於眼睛前方,約與眼睛上緣等齊。牙齒排列成寬帶狀,上下頜前方各具4列尖齒,中間兩列較為圓且鈍,後方齒單列。鋤骨(vomer)具一水滴狀齒落,前方較寬,約排列成6列,後方2列。不具前上頜間齒(intermaxillary teeth)。

多環異糯鰻保存樣本照(左)為側視圖(右)為背視圖,目前該樣本典藏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攝影/何宣慶)

側線接近完整,鰓孔前側線孔數4;背鰭前側線孔數6;臀鰭前側線孔數47;總側線孔數133。體最後約一個頭長部位不具側線孔。頭部側線孔少,眼上列(supraorbital)僅1孔,位於後鼻孔前方偏上;眼下列(infraorbital)右邊具3孔,左邊具4孔,前2孔位於兩鼻孔間,右邊眼睛下方具1孔,左邊眼睛下方具2孔。前鰓蓋骨列(preopercular)右邊具1孔,左邊無孔。下頜列(mandibular)左右各具4孔。另有微小側線神經節線路位於後顳骨(posttemporal)及頰部,但不形成孔洞。

體色白,具有許多黑色條紋,近似斑馬之紋路。吻部及上、下唇具小斑點狀黑斑,下巴黑;頭部其他部位黑色條紋略為蠕蟲狀;軀幹背部具有17個黑色條紋,左右對齊或略為錯開,其中第4-6、9-11、15-16條紋部份向下延伸至腹側或兩側相連形成環紋。尾部具24黑色條紋,中間部位條紋向下延伸形成環紋,後方條紋漸寬且顏色漸淡,尾部約1個頭長部位黑色斑紋不明顯,僅侷限於背鰭基部。背鰭及臀鰭白,除基部部分具有身體的黑色條紋延伸,背鰭具有少數細小黑色素斑。

多環異糯鰻保存樣本之近照,(上)為頭部側視圖(中)為頭部背視圖(下)為尾部側視圖。(攝影/何宣慶)

地理分布

過去多環異糯鰻曾紀錄於亞洲地區的印尼、菲律賓及日本琉球群島和大洋洲的新克里多尼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及萬那杜,本次觀察為臺灣首次紀錄。

生態觀察

相較於其他幾個臺灣紀錄的異糯鰻物種,多環異糯鰻的群體棲息於水深5-8m處,分布相對較為鬆散,僅有少數2-3個個體群體聚集現象,個體間距離大,約1-3m。臺灣的群體主要棲息在珊瑚礁外緣的沙質地的海草床,該海域以白鞭珊瑚(Junceella fragillis)及海扇(Gorgoniidae)為主。部分個體居住在具有鬆散鹽草(Halophila sp.)分布的沙地,部分個體則棲息在完全沒有海草的沙地。該沙地亦有海筆(Pennatulacea)。

發現多環異糯鰻的周圍空曠沙地上也有不少海筆。(攝影/盧啟文)

多環異糯鰻主要棲地為長滿鹽草的海草床。(攝影/盧啟文)

備註

臺灣過去紀錄有3 種異糯鰻, 包括日本園鰻(Gorgasia japonica )、臺灣園鰻(Gorgasia taiwanensis),以及哈氏異糯鰻(Heteroconger hassi ) ,墾丁地區過去僅紀錄後兩種(陳正平等人2010),日本園鰻則紀錄於蘭嶼地區(Shao 1990),多環異糯鰻為墾丁地區第三個發現物種。
目前臺灣的異糯鰻亞科物種在全球物種瀕危指標評估都屬於無危 (Least Concern)等級,亦未有任何保育措施。多環異糯鰻目前在臺灣發現的族群大小未知,分布範圍偏小,可能集中在特定區域。有鑑於本種亦為水族市場交易的標的物種之一,因此在沒有其他充足的資訊下,本文僅就本種在臺灣出現紀錄進行描述,作為正式紀錄依據,不提供確切的分布位置。

● 本文轉載自112期《自然保育季刊》,原文標題為〈臺灣首次記錄多環異糯鰻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