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在地黑毛豬飼養重鎮 推出「桃園豬」證明標章

桃園是臺灣飼養黑毛豬最多的縣市,約占全臺黑毛豬的7成,黑豬肉則主要銷往新竹以北地區,尤以臺北、新北兩大都會區消費量最大。過去桃園在地飼養的黑毛豬因沒有共同品牌或產地標示,市場能見度並不高,今年因政府正式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國豬肉進口,國產與進口豬肉的區隔變成當務之急,桃園市政府因此推出桃園豬產地認證雙計畫,即以「臺灣豬」與「桃園豬」兩項證明標章,彰顯在地生產的優勢,桃園市政府預計3月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桃園豬」證明標章,近期公布第一波認證豬場與肉攤。

甲仙不能沒有自己的芋頭 芋頭伯讓紫色山城飄香

以鬆、粉、Q 口感聞名的甲仙芋頭,其實現在幾乎已沒人在種,目前在甲仙市區看到的芋頭大多是來自屏東高樹、台中大甲,世居甲仙世代務農的童英祥(芋頭伯)感慨的說;一個號稱芋頭之鄉的甲仙,竟然看不到在地土生土長的芋頭,那真是很諷刺也很痛心的事,芋頭伯突然大聲的說「甲仙不能沒有自己的芋頭」,這也是他在88風災後開始耕種甲仙山芋的原動力。

都會家庭農場 北部50種易栽培盆栽蔬菜

繁忙壅擠的都市生活圈裡,許多人懷抱著親近田園大自然的渴望。近年來都市農業、綠屋頂、可食地景與陽台種菜等趨勢蔚為風潮,書店裡關於家庭園藝的主題書歷久不衰,以居家種菜技術交流的網路社群版面討論總是熱絡。越來越多人開闢自己家的一方小陽台或屋頂空間作為家庭農場,從中體驗蒔花弄草的樂趣,並在社群上分享收穫品嚐的喜悅。本篇文章將介紹環境因子對盆栽蔬菜生長的影響,與盆栽蔬菜栽培管理基本概念,並整理北部地區容易盆栽栽培的50種蔬菜基本資訊提供一般民眾入門參考。

【山林本事】臺灣竹劍外銷無敵手 全竹利用打造永續竹循環

從產業上游來到下游,來到竹加工業之尖端的南投「宏達竹劍」,創立於一九六八年的老企業已傳承三代,靠著一把銼刀與一張鯊魚皮的日本職人生產模式,轉型為利用機械斧鋸的專業分工模式,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竹劍專門製造廠。不過在竹業蕭條時期,宏達竹劍也曾面臨桂竹貨源不足、挑不到好竹材等問題。

綠色新政「從農場到餐桌策略」 歐盟農業生產將下降7%至12%

歐盟於2020年5月20日通過「從農場到餐桌策略(Farm to Fork Strategy)」,[1]政策目的在於發展公平、健康與友善環境的糧食體系,列為歐盟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之核心策略。該策略將推動減少歐盟糧食體系的碳足跡,強化其韌性、保護公民健康與確保農業及食品企業存續,以利歐盟轉型為永續性糧食體系,兼能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臺灣黑豬品牌戰 穩定種原及選育制度是關鍵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最新版的「糧食供需年報」資料,108年每人每年平均食用豬肉36.84公斤,已被禽肉的40.16公斤所超越,後者且為歷年最高,可見國人消費有愈往雞肉偏移的趨勢;然而,各式美味的豬肉料理、加工產品仍為臺灣重要飲食文化的一環,尤其是黑毛豬肉,在市場上占比不高,卻有堅定不移的粉絲群,支持養豬戶與肉品業者持續深耕這個領域。近年,更有不少黑豬肉品牌現身市場,既區隔白豬與進口豬肉,彼此也在做良性競爭,讓豬肉消費市場因為這個新話題而熱鬧起來。

鳳梨釋迦全果冷凍新型態 解凍後口感依然Q彈

臺灣鳳梨釋迦外銷量逐年成長,108年外銷量為14,355公噸,外銷金額突破12億元,今(109)年外銷量截至5月產季結束為止,已超過1萬公噸。但以鮮果為主的外銷市場,外銷量九成以上集中於中國大陸,存在極大風險。因此除需積極開拓新市場外,加工產品之開發亦成重要的選項。

臺灣旺來買起來! 農糧署鼓勵民眾消費國產鳳梨 支持農民

農委會農糧署南區分署今(8)日特別在新北市板橋車站B1中庭廣場舉辦「臺灣鳳梨買起來記者會」,號召民眾一起支持臺灣鳳梨。臺灣一年四季皆可生產鳳梨,尤其以3至6月生產的品質最佳。由於去年是暖冬,鳳梨生長期間平均溫度較高,因此今年鳳梨品質更勝以往,品嚐香甜多汁的鳳梨,現在正是時候!

【山林本事】泰雅竹鐮幫 揮出臺灣竹劍天下

復興山區蓊鬱的桂竹林中,泰雅青年們奮力揮刀砍竹,下游竹劍工廠、眼鏡品牌接棒投入,一刀一劍揮出竹產業的希望。從產地到市場,一心尋回輝煌的竹業史。

保育金門歐亞水獺 借鏡韓國水獺研究中心

2016年夏季正值酷暑時期,東海大學水獺研究團隊參與該年的IUCN國際水獺保育研討會後,有幸受到韓國水獺研究中心(Korean Otter ResearchCenter, 後稱KORC)的專家邀請前往交流參訪,排定於8月間前往韓國拜訪這個東亞地區唯一專屬於歐亞水獺的庇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