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多元檢測服務 果樹等種子產業國際化堅強後盾

種子(苗)是農作物生產的起點,從各國種子的需求種類與需求量可窺探出該地區農業生產形態與規模,種子品質好壞影響後續作物生產收益,因此擁有好的品種及品質良好的種子(苗),一直是育種者、生產者及研究人員追求的目標。種子也具有體積小、耐運輸及產值高的特性,故國際貿易流通需求頻繁,根據108 年農業統計資料,臺灣種苗產業年出口值高達78 億,前3 大種子出口量分別為果樹種子、西瓜種子及番茄種子。

胡麻清油養生飲食最佳選擇 涼拌煎炒百搭好美味

「胡麻清油」聽起來很熟悉,但又似乎很遙遠,覺得可能就是一種胡麻油,就是冬令偶爾出現的食補美味,有或沒有似乎沒那麼重要,卻不知道我們與「胡麻清油」的距離其實可以很近,近到每天生活都可以有它,近到豐富美味、養生保健都可以是它。

秋葵重要病蟲害 整合性防治技術三要點

秋葵 (Abelmoschus esculentus ) 屬錦葵科秋葵屬果菜類,是國人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之一,亦稱黃秋葵,原產於非洲阿比西尼、埃及與加勒比海一帶,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耐高溫,耐潮濕、耐乾旱、生長快、易栽培等特點。臺灣在1970年引進秋葵種植,目前全國栽種面積最大區域為嘉義縣,108年種植面積約197公頃,年產量2,400公噸以上,佔全國6成,主要產區在鹿草鄉。目前市售常見的品種有五福、永福、清福、萬春、碧春等。秋葵喜暖熱氣候,臺灣南部於3~9月最為適合栽種,中北部則於4~8月栽培,栽培時期適合溫度約在25~30℃,太冷則果品不佳。整個栽培過程中,花、嫩葉、果實都有可能受到病蟲危害,常見病蟲害包括二點小綠葉蟬、棉蚜、南黃薊馬、潛蠅、白粉病等,以下介紹其防治要點。

流傳著家族的記憶 排灣族vuvu小米私房料理

民以食為天,小米作物是排灣族人的最愛,即使到了當代生活之中,稻米和麥食取代了小米在餐桌上的地位,小米仍是排灣族人主要節慶與信仰的依託。長久以來養成的飲食習慣,也使得小米食物與料理成為當地的特色,也是排灣族人懷念的味道,所以,小米和小米相關的料理,在重要的日子裡,常會出現在活動中或餐桌上,繼續溫暖著排灣族人的心腸。

【未來農業系列報導】 VDS活力東勢 全果榨取胡蘿蔔汁連日本人都愛喝

雲林西部的東勢鄉因屬砂質壤土的平原地,非常適合種植胡蘿蔔,是全台胡蘿蔔最大產地之一。2009年成立東勢果菜生產合作社,結合100多位農民,導入產銷履歷驗證制度,推動安全用藥。建立「VDS活力東勢」品牌,全果榨取技術生產蔬果汁,不但成為飛機商務艙指定飲品,連日本人也愛喝!

歐盟力拚2030年有機生產面積占比25% 增加有機水產養殖

歐盟執委會(Commission)提出「發展有機生產行動計畫」,整體目標在於推動有機產品之生產與消費,期能於2030年達到有機生產面積占總農業面積比率25%之目標,並顯著增加有機水產養殖之生產。有機農業具有多項益處,包括有機田區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有機飼養動物享有較高的動物福祉且使用較少的抗生素、有機農民收入較高且更具韌性,以及消費者對有機標章之信任。有機行動計畫符合「歐盟綠色政綱」、「從農場到餐桌」及「生物多樣性策略策略」等歐盟重大政策方向。

拓展臺灣農業科技產業 打造大馬在地營運新模式

馬來西亞(下列簡稱馬國)擁有良好氣候和肥沃土地,且具有可自行生產農作物之基礎能力,卻因農業在馬國被視為窮人的行業,造成長期缺乏人力資源流入農業生產,使得馬國長期依賴糧食進口。為保障馬國免除未來受糧食危機之威脅,馬國政府在第4次國家農業政策(NAP4)中,為2011-2020在農業與糧食生產方向制訂了3項主要政策目標,包括解決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議題;確保農糧產業的競爭力與永續性;提高農業所得,以協助農民、飼養者及青年農企業家能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進而吸引青年從農,緩解馬國農業青年勞力不足之困境。

臺東撒布優小米友善田復育 盼找回山麻雀與熊鷹展翅

雖說一個世紀以前臺灣小米種植面積曾高達上萬公頃,但根據政府官方資料在民國50年間種植面積最多,約6,000公頃;後來由於各種原因種植困難,加上山區人口外流,農作人力減少,面積逐年漸少至目前約250公頃左右。其中有170公頃是種在臺東縣原鄉地區,以太麻里、金鋒、大武、達仁鄉的排灣族居住的村落種植最多,現在這些地區種小米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婦女,他們都利用農地邊緣的零星土地粗放種植。

日本智慧農業大步走 加速擴張帶動成本降低

近年因資訊快速且多方突破發展,使其他可應用之領域及軟硬體同步帶動變化,除在網頁設計優化、開放資料多元應用、IoT、ICT、資料分析工具便利化及資料視覺化發展外,乃至高端如大數據、AI應用,也頻受矚目,本文將分享2019年日本農業Week活動資訊與及後續的發展方向觀點。

臺灣獨有愛玉 成為高雄復興的希望之果

南橫公路(台20 線)98K 處,遠遠就看到一座紅色吊橋橫跨荖濃溪,莫拉克風災後三年半才完工通行的「瓦阿係吊橋」是連接對岸很重要的公路吊橋,僅容一臺休旅車通過的寬度,卻是將對岸布農族人農產運出的唯一通路,知名的杜媽媽愛玉產地也在對岸,小田家當然也是,令人驚奇的是,這幾個知名愛玉品牌,竟然都是同一家族的親戚,只是各做各的並無特別競合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