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重要病蟲害 整合性防治技術三要點

苗盤中的秋葵苗,出現白粉病病徵。

內容提供/臺南區農業專訊   文、圖/蔡孟旅、陳盈丞

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屬錦葵科秋葵屬果菜類,是國人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之一,亦稱黃秋葵,原產於非洲阿比西尼、埃及與加勒比海一帶,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耐高溫,耐潮濕、耐乾旱、生長快、易栽培等特點。臺灣在1970年引進秋葵種植,目前全國栽種面積最大區域為嘉義縣,108年種植面積約197公頃,年產量2,400公噸以上,佔全國6成,主要產區在鹿草鄉。目前市售常見的品種有五福、永福、清福、萬春、碧春等。秋葵喜暖熱氣候,臺灣南部於3~9月最為適合栽種,中北部則於4~8月栽培,栽培時期適合溫度約在25~30℃,太冷則果品不佳。整個栽培過程中,花、嫩葉、果實都有可能受到病蟲危害,常見病蟲害包括二點小綠葉蟬、棉蚜、南黃薊馬、潛蠅、白粉病等,以下介紹其防治要點。

秋葵重要病蟲害

二點小綠葉蟬(Amrasca biguttula)

體色近綠色,翅膀白色半透明,近末端各有一黑點為特徵,危害葉片為主,以刺吸葉液造成葉片捲曲萎縮,邊緣呈淡黃色,並逐漸枯萎,造成植株衰弱,於田間中常會藏匿在葉背。另外尚會分泌蜜露,堆積於葉片或果實表面,誘發煤煙病,不但阻礙葉片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且污染果實降低品質。

防治方法

1. 清除田間闊葉雜草等其他寄主,減少二點小綠葉蟬孳生源。
2. 保持通風,避免密植。
3. 田間設置黃色黏蟲紙誘捕同時監測密度,或於葉片出現葉緣黃化捲曲現象時,以稀釋300~500倍之99%礦物油乳劑或苦楝油稀釋500倍進行防治。
4. 藥劑使用方面,目前已核准使用於防治葉蟬藥劑為2.8%畢芬寧乳劑,防治時注意葉背及新芽部位,且7天後再噴施1次,連續2次,以提高防治效果。此外,核准使用於秋葵蚜蟲類的防治藥劑也兼具二點小綠葉蟬防治效果。

二點小綠葉蟬停棲於秋葵葉片上。

二點小綠葉蟬危害後葉片邊緣線淡黃色斑駁。

蚜蟲

秋葵上的蚜蟲以棉蚜(Aphis gossypii )為主,刺吸植物組織汁液,造成生長障礙、植株枯死之外,腹部溢出的大量蜜露吸引螞蟻,植株蚜蟲密度過多時還會誘發煤煙病,傳播病毒。

防治方法

1. 清除田間闊葉雜草等其他寄主,減少蚜蟲孳生源。
2. 保持通風,避免密植。
3. 田間設置黃色黏蟲紙誘捕同時監測密度。
4. 以稀釋300~500倍之99%礦物油乳劑或苦楝油稀釋500倍進行防治。
5. 參考秋葵蚜蟲類登記藥劑防治。

棉蚜主要集中於秋葵葉背危害。

棉蚜密度高時亦會危害。

潛蠅

潛蠅(Liriomyza spp.)在3~6月和10~12月,天氣較涼爽的時候危害較多,雌蟲會產卵於葉片上,幼蟲潛入葉肉組織取食只剩上下表皮,產生長條狀的取食痕,又被稱之畫圖蟲。

防治方法

1. 保持通風,避免密植。
2. 田間設置黃色黏蟲紙誘捕同時監測密度。
3. 以稀釋300~500倍之99%礦物油乳劑或苦楝油稀釋500倍進行防治。
4. 潛蠅的老熟幼蟲會跳入土壤中化蛹,因此建議於栽培秋葵前,先進行土壤的淹水處理至少2天,待土壤較乾可翻土時,再翻土曝曬,除有利防治潛蠅的老齡幼蟲與蛹,且在種植前可盡量減少田區的潛蠅密度。
5. 參考蔬菜斑潛蠅類登記藥劑防治。

潛蠅危害造成葉片呈現蜿蜒食痕。

白粉病

白粉病是常見的葉部真菌性病害,可感染葉、莖及葉柄,常由下位葉通風不良處開始發病,感染初期於葉片上下表面出現白色至淺灰色圓形小斑,擴大癒合後類似一層白粉狀糖霜覆蓋整個葉面,影響光合作用,嚴重造成葉片黃化,乾枯落葉。白粉病於春、秋兩季溫度較低、光照減少、乾燥但偶爾降雨的環境下危害劇烈,病原菌分生孢子主要藉風吹傳播,訪花昆蟲也可能攜帶而蔓延,枝葉太茂密通風不良更為嚴重,下雨或人工噴水會將葉面上孢子沖洗掉,減緩病情。

防治方法

1. 保持通風,避免密植。
2. 注意田間衛生。
3. 尚未發病前,可使用亞磷酸+氫氧化鉀中和液800倍稀釋液進行預防,每週噴施1次,連續3次以上,可同時預防疫病發生。
4. 發病初期可施用葵無露或窄域油或植物精油類產品稀釋200~500倍防治,每週噴施1次,連續3次以上,需均勻噴施於葉上下表面。氣溫高於28℃時勿用,避免傷害葉面。
5. 參考秋葵白粉病登記藥劑防治。

田間秋葵白粉病病徵。

整合性病蟲害防治管理策略

目前農民針對秋葵的病蟲害防治策略,主要以防治害蟲為主,因為害蟲的危害會嚴重影響秋葵的產量。而最令農民頭痛的害蟲為小綠葉蟬,往往農民選擇用藥上皆會以防治該類害蟲為第一考量,然而目前尚無登記用於防治秋葵葉蟬類害蟲的藥劑,因此農民常常會從秋葵登記用藥清單中選擇其他害蟲之藥劑進行防治,甚至可能會誤用非秋葵登記用藥。同時加上秋葵的快速生長特性,從開始採收後,基本上每天都能收成,導致秋葵的農藥殘留問題層出不窮。針對這類連續採收的作物來說,安全用藥就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因此病蟲害整合性管理的概念,就必須務實地納入秋葵的防治策略中,運用各種防治技術來管理秋葵田中的各類病蟲害。

病蟲害綜合管理技術中有3個重點需特別注意:

1.注意巡田、對症下藥–每種病蟲害都需早期防治才能見效,正確判斷病徵、早期對症下藥是病害防治的不二法門。

2.遵循農藥使用方法–殺菌劑通常需7~10天噴1次,連續使用2~3次才能發揮最佳的效果,若只施用1次則效果有限,請按照各種農藥的使用說明來防治。

3.抗藥性管理 – 持續使用同一類型之殺菌劑/殺蟲劑均會引起田區內產生更多具抗藥性的病原菌與害蟲,輪流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藥,可減少抗藥性族群的產生。

除了治療性化學農藥的使用外,也有預防性的安全性植物保護資材可供利用,在目前測試過的不同資材中,對白粉病預防效果較佳的資材為「亞磷酸中和液」,亞磷酸為強酸、氫氧化鉀為強鹼,在農業資材行或化工原料行可購得,兩者等重量經水稀釋混合後pH值約呈中性 ,其原理為亞磷酸鹽經植物的葉、根吸收後,可在植物體內啟動「免疫系統」,使合成可抵抗病原菌的植物抗御素,效果遍及全株,這整個過程稱為「誘導性系統抗病」,目前已知對疫病、白粉病、露菌病等均有預防效果,配置及使用方法如下:

1. 先計算稀釋倍數所需的亞磷酸重量,再秤取等重量之亞磷酸及氫氧化鉀,例如欲配製1,000倍中和液,則每公升水量各需1公克之亞磷酸及1公克之氫氧化鉀;800倍則各需1.25公克。

2. 先將亞磷酸加入全量之水中,攪拌完全溶解後,再加入氫氧化鉀溶解即配製完成,或依商品之說明配製,配製完成後當日使用。

3. 直接噴施於葉面,稀釋倍數800~1,000倍,每隔7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3次。

4. 此為預防性資材,需在病害發生前使用才有效果,效果約能持續1個月,雨季前尤須預防。

5. 配製應戴防水手套,以免強酸強鹼灼傷。

建議農友以安全性植物保護資材搭配化學農藥的方式進行病害管理,於雨季前及接近採收期時可使用亞磷酸中和液來預防病害,如此則可減少農藥使用量,讓自己的健康多一分保障,也為食品安全盡一份心力。

亞磷酸(左) 為無色結晶狀固體、易潮解,氫氧化鉀(右)為白色蠟狀固體。

 

在病蟲害綜合管理(IPM)的實踐中,使用各種農藥及資材來消滅病原菌和害蟲,只佔了其中一部分的重要性,另一半則包含了控制環境及選擇合適作物,縱然無法控制天候條件,但保持通風、降低濕度、注意排水、避免密植、保持田間衛生、清除罹病植株等,都是可以人為降低病原密度的措施;而在作物選擇方面則是以盡量避免連作於分類上同科的作物為主,若有抗病品種可選擇,則種植抗病品種或使用抗病根砧,如此一來,在害物、環境、作物三方面都做到管理,才算是貫通了IPM的精隨。

 


● 本文轉載自115期《臺南區農業專訊》,原文標題為〈秋葵重要病蟲害介紹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