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供/《哈囉!山上的朋友:台20號南橫公路之旅》 文/葉思吟
以鬆、粉、Q 口感聞名的甲仙芋頭,其實現在幾乎已沒人在種,目前在甲仙市區看到的芋頭大多是來自屏東高樹、臺中大甲,世居甲仙世代務農的童英祥(芋頭伯)感慨的說;一個號稱芋頭之鄉的甲仙,竟然看不到在地土生土長的芋頭,那真是很諷刺也很痛心的事,芋頭伯突然大聲的說「甲仙不能沒有自己的芋頭」,這也是他在88風災後開始耕種甲仙山芋的原動力。
甲仙大田社區,隔著紫色甲仙大橋與甲仙市區遙遙相望,世居大田的芋頭伯指著大橋右邊、楠仔(梓)仙溪畔的一片河階平台,那就是他種甲仙山芋的田,面積不大,差不多是三分地,採用旱田耕作,全部都靠夫妻二人照顧,所以只能照顧這麼多;因為芋頭是一年一收,成長期約8個月,農田管理、等待時間滿長的,而自家收成的量不算大,但是品質好口感棒,單價比外地芋頭貴一點。
儘管如此,每年的芋頭還是供不應求,芋頭伯笑笑的說,已經是快領老人津貼的人了,別想擴大耕種增加收成的事,不要為了賺更多而累死老倆口,也不希望孩子接手這個苦活,但願未來有別人繼續種甲仙芋頭就值了。
風災刺激轉型 土質變了剛剛好
退伍後曾在臺中工作好多年,後來才因父輩凋零返回甲仙接手農務,一開始只是種些蔬菜,一家人日子也過得恬然怡然,直到民國98 年的莫拉克風災,整個甲仙周邊的河川都堆滿了山上沖刷下來的土石跟樹幹樹枝,芋頭伯家的農地就在楠仔(梓)仙溪畔,當然也遭殃。
還記得災害後沒幾天站在農田邊,芋頭伯苦嘆不知要整地清場多久才能復舊,整整幾個月都花在清理農田上,嚴重的是,原本田裡是黏土,災後卻成了砂土,根本沒法繼續種菜……;幸好皇天不負苦心人,剛好災後農業單位推廣種植改良過的甲仙山芋,不必一定要像以前須種在山坡林間地,在平地一般農田只要土質適合、管理得當即可耕種,芋頭伯就開始灌澆有機肥滋養田地,讓草增生肥沃土壤,而災後的砂土田正好符合甲仙芋頭生長的要件,一場天災讓芋頭伯農耕之路改弦更張,從此開始跟甲仙芋頭結了不解緣。
堅持自然農法 心胸更要豁達
芋頭伯說,甲仙芋頭雖然用的是改良種,具抗病性,但絕不能用慣行(噴藥、化肥)農法揠苗助長,而且芋頭田土質一定要天然鬆軟,也不能被化學藥劑污染酸化變硬,十年下來,他一直堅持這個做法,雖然一年只能一收,但看到自家田裡的芋頭個個飽滿扎實,就覺得值得了;從災後本來有廿多個農友響應種植甲仙芋頭,種種主客觀因素影響下,至今只剩芋頭伯還在種,看來種道地的甲仙芋頭除了堅持外還要有豁達的心胸、不為勢劫不為利誘。
走訪各地芋田 對自家出品更有信心
為了更認識芋頭,芋頭伯還走訪過苗栗公館、臺中大甲、屏東高樹、來義、臺東蘭嶼幾個知名的芋頭產地,結果發現有的纖維粗、有的煮不爛炸不酥,有的顆粒小、有的澱粉質少、香氣不足,反倒是甲仙芋頭兼容並蓄,別家的缺點都沒有,自家的優點別家也不全,就很放心的踏上芋頭農業這條路。
芋頭的種植不是播種而是插枝,最好是選擇冬末春初時插入田裡,而插的枝上要有小芋種才能再生,芋頭田的管理要十分細心跟耐心,因為芋頭是往上長的作物,不像地瓜根莖都向地裡竄生,芋頭株長至五~六個月時最需當心,如果那個階段沒得病(芋頭常見病害為軟腐病),就比較會長出健康的果實,如果芋頭在不滿八個月成熟期就採摘,會發現澱粉質不足,口感較脆等缺點。
運氣好的話,過了五、六月梅雨季(旱田芋頭怕水多),七、八月颱風季都平安的話,到十月就可收成,芋頭伯說其實這些都是大自然對農作物的考驗,沒雨水作物長不好,水太多作物會腐爛,沒颱風果實蠅會猖獗、作物全被叮咬變樣,就算有颱風只要作物挺住,那就會有好果子吃了。
甲仙芋頭有什麼特性?
跟別的地方的芋頭差異在哪?芋頭伯拿起一顆剖開的甲仙芋頭,指著切面上一條條像蚯蚓般的紫紅筋絲說,這就是「檳榔心芋種」特有的紋理,富含澱粉質,香氣足口感鬆軟綿密,甲仙芋頭就是這個品種,但因甲仙的土質特性,種出的芋頭是像紡錘、頭鈍圓蒂部呈柱圓狀,不像別地方的檳榔心芋,有點兩頭尖尖呈橄欖球狀。
採收仰賴人工 年收近五千顆
到了10 月就是採收季,芋頭只能用人工種植照顧採收,沒法用農業機具,芋頭伯都是帶著太太親力親為,三分地來算,若無災病正常的話可採收四、五千顆,芋株的根莖梗都能入菜,只有葉子較少人食用,所以芋頭的經濟價值並不低;但由於量少質佳,所以單價較一般芋頭來得高一些,甲仙芋冰城需要量大、單價便宜的來做加工,芋頭伯的芋頭並不合適,因此全靠自產自銷,長期與臺南市農會合作,在臺南林森路大東夜市(監理站附近)擺攤賣芋頭跟一些加工食品,生意穩定口碑不錯,芋頭伯說「這樣子就很滿足了!」
有農友看到芋頭伯攤子生意好,想禿子跟著月亮走沾點光,不過芋頭伯說他從未同意過擺放、代售不是自己耕種的農產,他堅持「這些吃的東西品質管理一定要親眼親身」,別人說的不敢輕信、怕消費者吃出問題,更怕因小失大砸了自己得來不易的口碑;只要吃過、識貨的客人願意持續光顧,芋頭伯都是心存感恩的。
結合小學戶外教學 埋下種籽
為了讓甲仙芋頭的傳承更廣泛,芋頭伯還跟在地中小學合作,讓學生們組隊來田裡參觀,芋頭伯都盡心解說介紹,希望把甲仙芋頭的種籽深植在孩子心裡,到了收成期,他也會開放幾條田埂給遊客體驗,認識道地的甲仙芋頭。
芋頭伯認為,芋頭實在是個寶,包括果實、莖、梗都可入菜;芋頭可做甜點,融入日本料理煮味噌湯、炸物,其餘的芋頭加工食品更是種類繁多,在臺灣從小到老沒吃過芋頭或是芋頭加工食品的人還真罕見,芋頭的包容性及普及性可見一斑,與番薯(地瓜)比毫不遜色。
雖然目前只剩芋頭伯還在堅持種甲仙芋頭,他還是語重心長的期待,自己終有一天耕作不動了,希望其他農友在轉種其他經濟作物如芭樂、芒果之餘,回頭看看在甲仙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農產,隨著時代演進,芋頭對人體健康的好處也更廣為人知,其實不用擔心芋頭經濟價值會輸給其他作物,尤其是芋頭可衍生的食品五花八門,期待更多人投入;芋頭伯相信,只要甲仙持續生產甲仙芋頭,這個紫色山城、芋頭之鄉的美名就會永遠飄香。
《哈囉!山上的朋友:台20號南橫公路之旅》
作者:葉思吟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