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86 頁
【動物主場我來挺】雞健康快樂,才有安心蛋
因應2017挺挺動物生活節主題專區規劃,動物當代思潮特與農傳媒、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合作,開闢【動物主場我來挺】系列專題,包含金門、小琉球、龜山島等地的野生動物救援行動
學者連署挺水利會改公制,明立院臨時會審議
農田水利會改制問題爭論不休,明(16)日立法院將針對「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水利會升格為公務機關進行相關審議。
助攻甘藍菜育種,小胞子培養技術省六代準備工作
農試所發表十字花科甘藍類蔬菜小孢子培養技術,在當代即可育成純系,省去育種6代自交純化所需的時間與人力,可縮短新品種之育成時間,大幅提升臺灣植物種苗產業之競爭力。
站穩基礎科學研究,全功能智慧水族套缸讓養觀賞魚一次上手
1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有馴養金魚作為觀賞用途,隨著科技進步,觀賞水族的範疇已經不僅限在過去認知的金魚,也拓及到蝦類、貝類,甚至是頭足類。
懷抱珍視大地,特克斯科技以技術翻轉讓堆肥變綠金
有道是「肥水不落外人田」,一直以來,禽畜牧所排泄的糞便,對人類生活及環境衛生造成相當大的衝擊
農科產業全球運籌,加速生物農藥產業化
我國具有深厚的農業科技研發及應用之基礎,但能量散佈在產者、研究機構、大學校院,為增強國際貿易競爭力,必須透過整合加強各方合作模式,以建構產業價值鏈。
【蟲農之路】用蟲蟲評估環境、做教育
農田裡最在地的居民就是蟲(泛指地上部各式各樣的昆蟲和蜘蛛)、草(泛指在地草種或人工栽培草種)以及土(泛指土棲動物、微生物和土壤性質),這三者形成密不可分的金三角關係。
黃瑞彰:土壤健康與植物營養診斷
一般而言,土壤中所存在的養分無法完全滿足作物生長所需,因此需藉由施用化學或有機質肥料來補充。養分對作物生長的功能可歸納為構成體質及新陳代謝;每種養分均有其特有的生理功能
【飽讀好書】失控的進步:復活節島的最後一棵樹是怎樣倒下的
為什麼你該讀這本書
除了復活節島文明,作者隆納.萊特還以蘇美、羅馬、馬雅等四個「文明自毀」的歷史為例,梳理文明如何從興盛走向衰亡,只需一千年即步上瓦解的命運。
【發現臺灣農業競爭力】青年返鄉,柳營青年組成農村新勢力
「這個設計像一棵大樹,是果樹班的意思,下面的樹幹A,代表我們所生產的產品都是A等級以上!」柳營區果樹產銷班第8班黃永欽班長拿出智慧型手機,秀出7月份最新定案的產銷班班徽,並仔細地闡述每個環節所象徵的特殊涵義,而從他講解理念的認真神情中,也透露這個班級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