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小農新思維:建構「契約農業」的良好合作模式

亞洲國家約有8成的農民屬於耕作面積小於2公頃的小規模耕種者,個別農戶產能所占市場比例微小,面對競爭激烈的農產品市場,小規模耕種者缺乏通路及議價能力,常受到中間商價格剝削,無法依生產成本決定價格;加上全球化貿易趨勢,如無適當整合輔導措施,小規模耕種者將面臨極大衝擊。為了克服小規模耕種者的弱勢條件,各國農業主管機關均鼓勵農民組織、合作社等農民團體,以契作方式與買方(販運商、大盤商)訂定契約、發展契作生產,以穩定農民收入。

連日大雨注意病原菌入侵,請農友啟動預防紅龍果濕腐病

農委會指出,6月進入產季後,依台北果菜批發市場交易量價趨勢,評估於6月下旬即可能接近監控價格,該會依產銷調節三箭之目標,早於6月中旬即啟動調節措施,包括電商預購、企業訂購及農民市集行銷促銷,並自6月25日起自產地共同運銷量最多之農民團體抽離小果,直接截切或加工為果乾、果汁等,避免市場干擾,另補助分級包裝費以拓展外銷市場,調配目標量7,300公噸。截至7月5日,台北果菜市場每日到貨量均維持在100公噸以內,價格維持在監控價以上。

夾娃娃機放龍蝦無法可罰,動社呼籲經濟部儘速納管

除了龍蝦,過去業者也曾引進抓蝦機供民眾娛樂,動社主任林岱瑾認為,經濟部應儘速禁止夾娃娃機放置活體動物;另呼籲主管動物保護機關的農委會,除了宣導業者不要在夾娃娃機內放置活體生物,未來也應該將無脊椎動物納入《動保法》管理。

謎樣般的平腹小蜂,真的足堪防治荔枝椿象的大任嗎?

許如君表示,防治荔枝椿象需區域共同啟動,且採取整合管理(包含生物防治、農藥等)才有效。以平腹小蜂來說,仍有許多問題尚待釐清,像平腹小蜂六月會在臺大出現自然族群量,那中南部的荔枝產區呢,另外農民會在田間施用農藥,究竟哪些農藥對平腹小蜂的影響較小等,所以防治荔枝椿象需有更多研究投入才行。

防治、打擊山老鼠是國土保育的重要工作,近來引進科技偵查,成果豐碩。此次劉胤男、陳碧秋、林禹宏、陳啟聰等四人因防治、打擊盜伐有功而獲表揚。(豐年社資料照,圖片提供/保七總隊第九大隊)

不讓山老鼠存僥倖,林務局擬修森林法沒收來源不明林產物

為了避免以合法的買賣、標售、撿拾漂流木證明,掩護非法林木,林務局去年開始建置臺灣扁柏及紅檜鑑定技術平台,在各個山區採集扁柏、檜木DNA,建立出屬於該地的環境特徵資料庫,若持有人提出某地林木的標售、撿拾漂流木證明,林務局就可找出當地的基因資料庫比對,釐清持有人是否說謊,也可以擷取盜伐林木的DNA比對資料庫,查出盜伐地點,目前資料庫仍在建置中。

施肥怎樣合理化?別急,先為土壤健檢,帶你搞懂土壤肥力分析報告、圖資系統

身體要定期健康檢查,供給作物養分的土壤也要定期「健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轄下的農業試驗所、改良場提供土壤肥力分析與營養診斷服務,農民在施肥前,可提早了解農地土壤狀況,並以此為實踐合理化施肥的依據;「台灣土壤資源與農地土地覆蓋圖資瀏覽查詢系統」也可幫助農民大方向了解土壤特性,在選擇適合作物的栽培農地時,更多一分助力。

【從河說起】生命會找到出路?

溪流的人工整治,讓河溪的跌宕變平穩、狂放變拘謹。但當我們驟然改變水流力量的自我調節、百年來水流搬運砂石又堆積的穩定後,最常見到的副作用就是讓地表水消失了!原本的坡降變平,河床下的孔隙失去原本細顆粒的填塞,水依然走自己下切的路變成伏流,因此在枯水期間,即使上游還有潺潺流水,進入整治過的河段就乾了!來不及撤退的魚蝦被煮熟,洄游的物種到了這裡就路窮水盡上不去。目前的「公共工程金質獎」、「優良農建工程獎」作品,也仍可見到這樣的副作用傷害,這是工程成效迫切需要再納入評估的問題,需要工程專業一起重視!

雲林落花生逢豪雨威脅,農業處呼籲善用烘乾機救急

前兩日豪雨轟炸南臺灣,適逢花生採收期,造成未採收的花生在田間腐爛,已採收的花生也容易在高溫高濕下發芽,失去商品價值。據農委會統計,此次豪雨全臺落花生被害面積623公頃,其中有7成2來自雲林。除行政院農委會天然災害現金救助,雲林縣府也啟動專案補助農民,雲縣農業處另呼籲農民善用烘乾設備,度過這次的土豆危機。

外銷、加工、直銷三箭齊發,目標5年內降低產銷失衡頻度

最近蔬果產銷失衡頻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聰賢今(3)日在記者室召開「水果產銷調節精進作為」,提出未來要提升外銷、加工、直銷數量分別達作物總產量各10%,目標5年能降低產銷失衡頻度。面對很多人關心火龍果將成為下個產銷失衡水果,林聰賢表示,已請農糧署啟動輔導專案,各改良場也進行相關輔導措施。

「第八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今日首映,盼將影展帶入偏鄉

每屆野望影展都特別引進20部Wildscreen影展得獎入圍的自然影片,而今年的首映影片為曾入圍「2016 Wildscreen最佳科學獎」,並榮獲「2016評審推薦獎」的《骨骼之謎:恐龍再起》,影片全長60分鐘,由大衛艾登堡爵士主持,BBC製作。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生物──恐龍,雖然已經滅絕,但各地人們始終興致勃勃,努力於解開這些生物的謎團。故事從考古學家在阿根廷發現一根巨龍骨頭開始,一路抽絲剝繭:這隻曾是地球上最大生物的恐龍有多大?有多重?吃些什麼?這麼大隻,牠怎麼走路?牠的肌肉和骨頭有什麼特別?牠的蛋跟寶寶長什麼樣子?透過模型重建技術,我們將目睹這雄偉生物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