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樣般的平腹小蜂,真的足堪防治荔枝椿象的大任嗎?

文/郭琇真

首圖提供/臺大昆蟲學系副教授許如君

這兩年來農政單位力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椿象,但平腹小蜂防治成效有多少,各界眾說紛紜,有專家表示,平腹小蜂的生長時間會隨氣溫有所改變,在中國28℃的氣溫大概14天就會孵化,18℃卻要45天,時間可差到三倍,臺灣若要持續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椿象需更深入研究其生物特性,包含什麼環境條件最適合飼養、如何提高雌蜂比例、不同區域是否有自然族群等,如此才能更精準提升平腹小蜂防治荔枝椿象的成功率。

荔枝椿象入侵臺大校園 四年前臺大啟動研究

臺灣的荔枝椿象是從中國傳來,最早是1999年在金門被發現,2011年後開始出沒在高雄等南部地區,隨後往北擴散到整個臺灣西半部。荔枝椿象喜歡棲息在無患子科植物上,吸食嫩芽、嫩梢、花穗等,不僅危害中南部的荔枝、龍眼產業,這些年更擴及到都市的行道樹臺灣欒樹上。

為進一步了解這問題,林試所今天在「都市林樹植醫健康管理研討會」邀請國內鑽研荔枝椿象防治的臺大昆蟲系副教授許如君進行分享。

四年前,臺大校園開始零星在臺灣欒樹上發現荔枝椿象的蹤跡,由於牠受干擾時會自衛,分泌出具腐蝕性的臭液,人的皮膚或眼睛若不慎接觸會造成灼傷般的潰爛,許多臺北市民紛紛打電話要求臺大需採取防治行為,以免荔枝椿象的族群擴大,當年臺大昆蟲學系副教授許如君團隊便開始研究。

臺大昆蟲學系副教授許如君。(攝影/郭琇真)

每年三月是荔枝椿象的產卵高峰期,許如君說,荔枝椿象一次約可產14顆卵,一生(約一年)可產五到十次,孵化率高達98%,換句話說,一年沒防治就會產生80倍的族群量,若再沒防治隔年就會翻至6400倍,族群繁衍量非常可觀。

因為校園內無法使用農藥,許如君團隊朝生物防治的方向進行研究,包含直接移除荔枝椿象或其蟲卵、施放天敵平腹小蜂等策略。

為避免農民在荔枝、龍眼的開花期施用農藥來防治荔枝椿象,衝擊臺灣的蜜蜂族群,去年各地方政府和農改場力推「平腹小峰生物防治法」,透過施放平腹小蜂寄生在荔枝椿象卵內,使荔枝椿象還沒孵化就死亡。

她說,中國在1960年就開始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椿象,每年施放數量從幾千萬隻陸續增加到幾億隻,該技術後來甚至技轉到澳洲。

荔枝椿象喜歡棲息在無患子科植物上,吸食嫩芽、嫩梢、花穗等。

環境條件、孵化性比 影響平腹小蜂防治成效

她蒐集文獻發現,中國的平腹小蜂在不同的環境溫度下,孵化時間會不同,像28℃的氣溫大概14天就會孵化,18℃卻要45天,兩者時間相差三倍以上,顯見在操作平腹小蜂上,飼養的環境條件很重要,天氣太冷效果會不好。

此外孵化出來的平腹小蜂性比(雌雄比)多少也很重要,許如君說,因為雌蜂才會寄生荔枝椿象的卵,據中國專家經驗表示,雌雄比至少要10:1以上在防治上比較有幫助,去年他們開始飼養平腹小蜂時,雌雄比只有在4:1至11:1間,今年已逐步提升到16:1。

許如君團隊去年開始將臺大校園劃分成六區,施放1萬多隻的平腹小蜂防治荔枝椿象,今年施放量增加到10幾萬隻,同時搭配人力移除荔枝椿象或其蟲卵。以近三年數據來看,從2016年最高峰6月移除量高達6000多隻,到去年平均每個月1000多隻,但年總量和去年差不多維持在8000多隻後,今年至今每個月移除數量已降到600隻上下。

許如君團隊三年來調查,利用生物防治法,臺大校園的荔枝椿象族群量呈現的消長情形。(圖片提供/臺大昆蟲學系副教授許如君)

臺大六月有平腹小蜂自然族群 今年研究寄生率可達100%

許如君調查發現,臺大校園每年六月會有平腹小蜂的自然族群出現,去年四月平腹小蜂的寄生率只有三成,八月成長至八成,今年他們從三月開始嘗試慢慢釋放平腹小蜂,發現寄生率從4%起、逐週上升,到六月時寄生率已達100%。

許如君表示,防治荔枝椿象需區域共同啟動,且採取整合管理(包含生物防治、農藥等)才有效。以平腹小蜂來說,仍有許多問題尚待釐清,像平腹小蜂六月會在臺大出現自然族群量,那中南部的荔枝產區呢,另外農民會在田間施用農藥,究竟哪些農藥對平腹小蜂的影響較小等,所以防治荔枝椿象需有更多研究投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