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42 頁
不讓山老鼠存僥倖,林務局擬修森林法沒收來源不明林產物
為了避免以合法的買賣、標售、撿拾漂流木證明,掩護非法林木,林務局去年開始建置臺灣扁柏及紅檜鑑定技術平台,在各個山區採集扁柏、檜木DNA,建立出屬於該地的環境特徵資料庫,若持有人提出某地林木的標售、撿拾漂流木證明,林務局就可找出當地的基因資料庫比對,釐清持有人是否說謊,也可以擷取盜伐林木的DNA比對資料庫,查出盜伐地點,目前資料庫仍在建置中。
施肥怎樣合理化?別急,先為土壤健檢,帶你搞懂土壤肥力分析報告、圖資系統
身體要定期健康檢查,供給作物養分的土壤也要定期「健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轄下的農業試驗所、改良場提供土壤肥力分析與營養診斷服務,農民在施肥前,可提早了解農地土壤狀況,並以此為實踐合理化施肥的依據;「台灣土壤資源與農地土地覆蓋圖資瀏覽查詢系統」也可幫助農民大方向了解土壤特性,在選擇適合作物的栽培農地時,更多一分助力。
【從河說起】生命會找到出路?
溪流的人工整治,讓河溪的跌宕變平穩、狂放變拘謹。但當我們驟然改變水流力量的自我調節、百年來水流搬運砂石又堆積的穩定後,最常見到的副作用就是讓地表水消失了!原本的坡降變平,河床下的孔隙失去原本細顆粒的填塞,水依然走自己下切的路變成伏流,因此在枯水期間,即使上游還有潺潺流水,進入整治過的河段就乾了!來不及撤退的魚蝦被煮熟,洄游的物種到了這裡就路窮水盡上不去。目前的「公共工程金質獎」、「優良農建工程獎」作品,也仍可見到這樣的副作用傷害,這是工程成效迫切需要再納入評估的問題,需要工程專業一起重視!
雲林落花生逢豪雨威脅,農業處呼籲善用烘乾機救急
前兩日豪雨轟炸南臺灣,適逢花生採收期,造成未採收的花生在田間腐爛,已採收的花生也容易在高溫高濕下發芽,失去商品價值。據農委會統計,此次豪雨全臺落花生被害面積623公頃,其中有7成2來自雲林。除行政院農委會天然災害現金救助,雲林縣府也啟動專案補助農民,雲縣農業處另呼籲農民善用烘乾設備,度過這次的土豆危機。
外銷、加工、直銷三箭齊發,目標5年內降低產銷失衡頻度
最近蔬果產銷失衡頻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聰賢今(3)日在記者室召開「水果產銷調節精進作為」,提出未來要提升外銷、加工、直銷數量分別達作物總產量各10%,目標5年能降低產銷失衡頻度。面對很多人關心火龍果將成為下個產銷失衡水果,林聰賢表示,已請農糧署啟動輔導專案,各改良場也進行相關輔導措施。
「第八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今日首映,盼將影展帶入偏鄉
每屆野望影展都特別引進20部Wildscreen影展得獎入圍的自然影片,而今年的首映影片為曾入圍「2016 Wildscreen最佳科學獎」,並榮獲「2016評審推薦獎」的《骨骼之謎:恐龍再起》,影片全長60分鐘,由大衛艾登堡爵士主持,BBC製作。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生物──恐龍,雖然已經滅絕,但各地人們始終興致勃勃,努力於解開這些生物的謎團。故事從考古學家在阿根廷發現一根巨龍骨頭開始,一路抽絲剝繭:這隻曾是地球上最大生物的恐龍有多大?有多重?吃些什麼?這麼大隻,牠怎麼走路?牠的肌肉和骨頭有什麼特別?牠的蛋跟寶寶長什麼樣子?透過模型重建技術,我們將目睹這雄偉生物的面貌。
臺灣又發現2個松露世界新種!本土松露可否發展出林下經濟?
像是傅春旭團隊原本希望能在郡大林道60k旁的臺灣二葉松林發現塊菌,結果卻意外在八通關古道發現世界新種的白塊菌,不管海拔高度或是土壤檢測,皆與當初預期設定有所不同。傅春旭表示,發現國內白塊菌的生長環境pH值沒有超過6,而石灰岩地形比較容易發現黑塊菌。
兼具生態與經濟效益,德國農場中的循環經濟實踐
近年來因環境保育及永續發展意識抬頭,促使全球企業由過去資源單向式消耗的模 式,加速邁向循環經濟式創新。國際上多數先進國家皆訂定循環經濟策略,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而臺灣的天然資源相對稀少,推動循環經濟對臺灣而言更為有利。全球各國中以德國的循環經濟發展較早,其循環經濟之實務運作亦深入其民間,本文簡析歐盟農業循環,並以德國伯爾海姆農場(Haus Bollheim)為例,說明實踐循環經濟的模式。
輔導次級品鳳梨做加工 農糧署預估本週鳳梨價格回穩
至於有媒體提到地方加工廠不收次級果品,蘇茂祥澄清,是因為嘉義附近的加工廠飽和無法再消耗,但目前臺南、臺中、南投都陸續有加工廠表示有收購意願,預計在啟動收購下,再加上產季又快到尾聲,鳳梨價格很快就會回到正常狀態。
田間祕笈:IPM作物管理溯源,破解病蟲害成因
根據2014~2016年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市售及包裝場農產品農藥監測檢驗結果,以連續採收作物、十字花科作物不合格發生率最高。其中,十字花科作物生長型態,常常臨近採收期才發生嚴重病蟲害,以青花菜為例,球體有外葉包覆,蟲體易躲藏導致防治成效不佳;造成農民用藥時機不當或頻率過高,使得病蟲害管理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