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大雨注意病原菌入侵,請農友啟動預防紅龍果濕腐病

文/林宜潔

圖片提供/農業試驗所林筑蘋

中南部近日豪大雨,恰逢紅龍果開花結果期,正要採收,高溫高濕下容易爆發濕腐病。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專家建議,農民應隨時留意果園情況,確切去除染病部位並帶離園區,避免擴大園區感染。採收時,採集袋應離開地面,剪刀最好能經過殺菌。另外,考量紅龍果根系不耐水淹,建議一株留下兩果,避免過多果實造成根系負擔,影響植株健康。

高溫高濕,好發紅龍果濕腐病菌

根據農糧署資料,紅龍果果實採收期為6~10月,今年全臺7月預估紅龍果收穫面積2,894公頃,主要集中在彰化以南,總產量達到7萬1千公噸,較上年增產8%。遇上這波中南部連續大雨,又逢高溫,紅龍果感染濕腐病風險大增。

農試所應用動物組助理研究員邱一中指出,紅龍果濕腐病病徵主要可分花苞-幼果-成熟果三個階段。在開花階段就感染濕腐病菌的紅龍果花苞,原本外觀翠綠,會變成黑色燒焦狀或黑色棉絮狀發霉。如果是在幼果青果期感染,青果會提早轉色,產生紅綠相間不正常的果色,切開受感染幼果,也會發現黑心現象。

在成熟階段感染濕腐病菌的紅龍果,原本正常果實的紅色會變成深暗紅色的水浸狀,按壓會有濕爛感。邱一中說明,最後結果階段才染病的部分紅龍果,會在採收時看上去外觀完好,但過2-3天後會變得濕爛,此時通常已經進到市場,影響銷售狀況。

濕腐病擴展至幼果,造成果皮與果肉褐化腐爛,也出現紅綠相間的不正常顏色。

注意去除染病部位,一株留兩果,維持根系健康

「這波雨剛好遇到紅龍果採收跟開花期,雨水會增加病原菌感染花苞跟植株的風險,如果天氣又放晴,病原菌就會發展很快,病徵就會出來。」邱一中指出,濕雨悶熱的天氣容易引發紅龍果濕腐病流行,建議果農隨時留意,無論在上述哪一個階段,只要發現感染,都應該儘速移除染病部位。

邱一中表示,在雨期,花謝後三天內要用乾淨的刀子把花尾跟花柱割除,也盡量不要在下雨時採收成熟果,避免濕腐病菌從開口入侵。邱一中強調,要捨得疏花或疏果,留下健康的部分,染病淘汰的部分一定要清除離開果園,不要留在園裡變成病原,加大果園感染。

紅龍果屬於淺根無主根性的鬚根作物,在連續降雨後,根部會因為泡水呼吸不良而受傷,植株也會無法輸送水分養分。邱一中建議農民,如果連續下雨不停,一株紅龍果不管多少枝條,或幾朵花,最好留下兩個就好,才能同時得到品質好的紅龍果,又不過度耗費植株養分,維持植株健康。

採果時注意資材乾淨,採果後可浸泡殺菌再出貨

如果已經進到採收階段,要如何避免準備上市的紅龍果爆發濕腐病?長期研究紅龍果病害的農試所植物病理組助理研究員林筑蘋建議,濕腐病菌會從採收傷口入侵,建議採收時可以留長果梗,降低製造果梗表面傷口的機會。林筑蘋強調,採果時農民應避免將採集袋放在地上,才不會沾染田間病菌,又回到集貨場交叉感染。回到集貨場後,要注意集貨場的環境衛生,再用消毒過的剪刀剪除果梗。

因為溫度跟濕度都是濕腐病生長的溫床,農試所提醒,存放果實的地方必須加強通風,包括果籃應該交叉疊放,配合風扇,降低籃內濕度。在包裝時,可以在紙箱內放入碎報紙,增加箱子孔洞。如果能以低溫運送更好,可以大幅降低發病率。

林筑蘋表示,在做好前面的預防後,農民最後採果下來,也可以再做浸泡殺菌的最後把關,降低發病機率。她推薦農民以1-5%酒精,浸泡十分鐘殺菌,效果也很顯著。邱一中則補充,浸泡殺菌也能使用小蘇打(稀釋500倍)、碳酸氫鉀(稀釋500-1000倍)、二氧化氯(200-500ppm)。完成浸泡後,應趕緊通風晾乾,再做出貨包裝,確保紅龍果的銷售品質。

農試所提醒,預防濕腐病首要注意果園清潔。染病或淘汰的部位不要留在果園,避免病原滋生。

另外近期水果產銷議題不斷,行政院長賴清德指示農委會應檢討目前農產品產銷失衡的原因,並責成農委會以產銷調節三箭及善用八大措施,針對紅龍果、香蕉、鳳梨等作物,以該項作物總產量為準,辦理外銷10%、加工10%及直銷促銷10%為目標,調節供應量及價格,以保障農民收益。

農委會說明,為穩定農產品產銷,自93年起建立主要農產品產銷預警機制,針對重要敏感性作物,依該作物之前5年直接成本,並剔除最高、最低值平均值之95%計列監控價格,並依農產品特性交易方式,分別依產地價格或消費地批發市場價格進行監控。

以紅龍果為例,前5年平均直接生產成本為每公斤18.3元,其95%為17.4元,該產品主要交易係以消費地為主,故以消費地批發市場價格進行監控,加計運輸及包裝成本2.3元,故設定監控價格為19.7元。但如果在市場價格低於監控價才啟動調節措施,恐無法立即有效穩定產銷,因此農委會將依據產量預測及市場區需求情形,在價格趨近監控價格,研判有價跌之虞時,提早採行相關穩定措施,俾有效穩定價格。

積極推動多元產銷措施,穩定紅龍果價格

農委會表示,紅龍果為連續開花作物,一年可採收8-10次,本年紅龍果較去年增產約8%,農委會掌握預警預測資訊,早於4月即發出簡訊提醒農友,並由各地區試驗改良場所至產地加強輔導農民透過摘花、疏果調節產量,以生產高品質之果品。

農委會指出,6月進入產季後,依台北果菜批發市場交易量價趨勢,評估於6月下旬即可能接近監控價格,該會依產銷調節三箭之目標,早於6月中旬即啟動調節措施,包括電商預購、企業訂購及農民市集行銷促銷,並自6月25日起自產地共同運銷量最多之農民團體抽離小果,直接截切或加工為果乾、果汁等,避免市場干擾,另補助分級包裝費以拓展外銷市場,調配目標量7,300公噸。截至7月5日,台北果菜市場每日到貨量均維持在100公噸以內,價格維持在監控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