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3 文章

延禧攻略「茶蠶版」!茶改場如何讓惱人害蟲變成機能茶飲幫手?

「茶蟲太多,爸一個人抓不完。」還記得電影《魯冰花》中,古阿明跟家人抓茶蟲的畫面嗎?現實世界的茶園中,有很多種茶蟲會啃光茶葉,茶蠶就是茶農最頭痛的害蟲之一,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下稱茶改場)研發茶蠶防治資材之餘,發現茶蠶糞便有類似麝香貓咖啡的原理,製成茶湯有普洱茶味道,滋味甘甜,耐泡且咖啡因低,已技轉給業者生產,讓害蟲變成有價值的蟲。

蝦米!「乖乖」吃海鮮?第一次下海獻給鬥士蝦,冬山米來作陪

宜蘭地區盛產長角鬥士赤蝦,過去蘇澳區漁會曾為長角鬥士赤蝦量身打造嬌澳蝦餅、蝦不辣,提升水產品價值,這次蘇澳區漁會與乖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地區限定的「鬥士蝦乖乖」,這是米乖乖系列第1支主打海鮮口味的產品,也是乖乖首次運用在地水產品作為原料,目前鬥士蝦乖乖正在蘇澳區漁會供銷部、祝大漁物產文創館試賣中,首波推出3萬包。

placeholder-light

生技界新寵兒!新原料「落葵多醣萃取」

落葵又叫皇宮菜,富含植物多醣,近年來伴侶動物皮膚保健市場逐漸擴大,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楊定一與其研究團隊證實落葵具有抗發炎、促進傷口癒合、舒緩異位性皮膚炎等功效,協同農民以友善種植方式契作落葵,萃取用於寵物皮膚修護,比使用抗生素、類固醇等動物用藥劑更天然有益。

人情暖暖的「安娜堡百年農夫市集」,承載記憶與溫情,更連結起農夫與市民

「我去過世界各地的農夫市集,安娜堡的是最好的。這裡最多樣化。」Al Kiercazk自信滿滿地說道。家族世代務農,從1927年開始,8歲的他就跟著父親就到安娜堡農夫市集賣菜來了。這些年,他到歐洲、南美、日本等地旅遊,都把當地的農夫市集當作重要一站參觀。

2018年「部落行動教室」最終場,透過文旦果醬加工製作,打開山興部落的產業出路

為了拓展部落農產品通路,也讓整體產業朝向多面向發展,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花蓮農改場)特別於9月底舉辦了本年度最後一場的部落行動教室──花蓮縣鳳林鎮山興部落文旦加工利用班,再度透過行動教室的概念與規劃,來指導部落製作相關產業的加工副產品。花蓮農改場課長劉興榮表示,此次行動教室的辦理緣由是根據部落的協會初步建議,再評估部落的需求及產業困境後,積極來規劃部落行動教室。

《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擬大修,特定農產品強制溯源、廣告不實與初級加工將納管

近年食安事件頻傳、農產品溯源需求提高,從2007年公布實施至今未曾修正的「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於9月11日由農委會公告修正草案,原本自願登錄的農產品溯源系統,未來擬依照公告品項強制實施。

打破秋節後文旦價跌魔咒,如何「闢柚」農民開創市場新藍海?

每當中秋節後,也是文旦價格急轉直下的時刻,尤其今年文旦盛產,使價跌局勢更雪上加霜。為對抗跌勢,重新復出的「東部文旦柚產業策略聯盟」除了持續找外銷通路,花蓮玉里、瑞穗也有柚農積極開發文旦加工品,例如文旦啤酒、文旦酥與文旦果汁,希望擺脫文旦只是中秋節送禮水果的刻版印象。

解決價格門檻,四章一Q臺灣鯛、虱目魚等水產品可望進入校園午餐

臺灣四面環海,漁業相當發達,每年遠洋、沿近海、養殖漁業可生產超過100萬公噸的水產品,但校園午餐中常見的水產品卻是鯊魚或進口水產品,大家熟知的臺灣鯛、虱目魚等大宗水產品難以出現在午餐菜色中。

特生中心石虎週,邊玩邊學認識石虎故事

「保護石虎的責任,就交給我們了!」小朋友跟著「阿虎」熱舞,一起化身保育大使,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10月5日至11月25日的「2018石虎週」拉開序幕。今年,主辦單位不但加入臺灣黑熊元素,更以石虎腳印皂、石虎蛋彩繪等DIY課程為主軸,希望讓更多人「玩中學」,從中認識野生動物及其生存困境。

【農業放大鏡】精準對抗害物,生物農藥的常見Q&A

化學農藥的速效與價廉,解決不少飢荒,但也帶來環境的破壞與抗藥性問題,在全球高喊保護自然生態的今天,世界各國對生產和使用化學合成農藥,莫不更加謹慎。大多數國家都已逐年增加生物農藥產品研發與生產的投資經費與規模,生物農藥的市場逐漸受到重視,已成為近幾年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