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3 文章
placeholder-light

【野菇別亂吃】長得跟白色雨傘菇很像的「它」 常有人誤食中毒

天氣愈來愈好,郊外踏青的活動也增加,在野外看到的野菇不論如何,不要亂採、亂吃才是上策,不一定只有色彩艷麗的菇蕈才有毒,衛福部食藥署指出,有種長相樸實的菇類「綠褶菇」,常讓人誤會是白色雨傘菇或雞肉絲菇而被誤食,但其實綠褶菇是有毒的,吃不得!

placeholder-light

【藻礁爭議】民團籲劃暫定自然地景 中央主管機關喬不攏

去年在環保署環評大會通過的「觀塘三接」案因涉及保育類的藻礁引發各界喧然大波,立委陳學聖與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等環團8日再次呼籲應限期啟動「大潭藻礁自然地景」審議,會中邀請農委會、海委會等單位,但仍未確認中央主管機關是哪個單位,陳學聖要求一星期內相關單位應有作為,否則將請監察院調查。

placeholder-light

【六輕氣爆】台化廠爆炸「漁業受害」!漁會:損失難以估計

7日台塑麥寮鄉台化芳香烴三廠發生火災事故。8日台塑及受災居民於麥寮鄉公所召開協調會,台塑承諾賠償居民損失,詳細賠償方案尚待研議。雲林區漁會主任蔡文東表示,氣爆除了影響境內養殖魚塭,也可能波及雲林沿近海捕撈漁業,難以估計此次氣爆造成的漁業損失。

placeholder-light

【非洲豬瘟】OIE在北京辦非洲豬瘟專家會議 台灣沒受邀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於8、9日在北京召開非洲豬瘟專家會議,同時將成立「東亞區非洲豬瘟常設專家小組」,讓防疫相關的專家提供意見、技術交流,使非洲豬瘟疫情得以獲得控制。防檢局於4月3日發函表達參加意願,但截至開議都未獲邀參加。台灣OIE常任代表、防檢局副局長杜文珍表示,台灣身在非洲豬瘟防疫熱區,未能參加會議有些可惜。

placeholder-light

【公糧收購】餘糧收購無上限? 農委會:合理範圍下收購

公糧收購分為「計畫收購」、「輔導收購」與「餘糧收購」等,而計畫收購的價格較輔導收購來得高,輔導收購則較餘糧收購來的更高,而依過去公告均有限制其上限,以去年二期稻作為例,計畫收購每公頃上限為1500公斤,輔導收購為800公斤,餘糧收購2400公斤。

placeholder-light

【水獺保育】當城隍爺遇上水獺 動物園和金門縣政府續傳統推保育

每年農曆4月12日是金門城隍爺出巡的日子,家家戶戶會籌組遶境隊伍、擺桌感念城隍爺的庇佑,連年吸引近萬人到金門參與盛事。不過,今年不用特地飛到金門,也能感受金門城隍文化祭的節慶氣氛,本週六、日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大門廣場就有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表演活動。

placeholder-light

【蟲蟲危機】天氣轉熱 植物病蟲、畜禽寄生蟲「蠢蠢欲動」

台灣位處亞熱帶,每逢夏季溫度升高時,部分病蟲害便開始蠢蠢欲動,造成畜牧、農業的損失。如稻農不樂見的紋枯病,便是在高溫時容易發病,造成農業損失;而雞隻因天熱飲水多,糞便潮濕之下容易讓寄生蟲大量繁殖。在氣溫逐漸升高之時,預防寄生蟲及病蟲害成為重要課題。

placeholder-light

【芬普尼危害】防芬普尼傷蜜蜂 蜂農移蜂箱避險

芬普尼能作為殺蟲劑使用,對於防治蟲害、紅火蟻效用顯著,但過度使用會影響生態。2017及2018年間,南投埔里有大量的養蜂場蜜蜂死亡,造成蜂農損失慘重,事後經苗栗區農改場證實,是芬普尼引發急性中毒所致。有蜂農表示,為避免重蹈2年前的災難,去年在8月間就曾將蜂箱搬離埔里,而今年也打算再搬一次,移往更深的山區避免蜂群受害。

placeholder-light

【台中花博】不噴藥也能防蟲 專家:建立生態特區達成動態平衡

不用噴農藥也能防治蟲害!田間的薊馬、蛾類等往往讓農友十分困擾,農試所應用動物組副研究員余志儒建議,農友栽植農作物時可以在田間建立「生態保育特區」達成動態平衡,但時間最快也要1年的時間,過渡期可以用物理及化學的方式防治。

placeholder-light

【產量下降】雨少牛蒡減產4成 牛蒡農怕梅雨季爛根只能先搶收

清明節前夕,國內兩大牛蒡產地台南市佳里區和屏東市歸來區陸續採收,然而去年9月栽種期後少雨,造成牛蒡生長狀況不佳,農民想延後採收時間又怕遇上梅雨季,大嘆無奈還是只能硬著頭皮採收,今年牛蒡產量預計減少4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