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3 文章
placeholder-light

【芹菜管】台中場育成新品種芹菜管「台中1號」 夏天產量多2成

育成「台中1號」的台中場副研究員戴振洋說,芹菜管品系十分複雜,因此花了8年的時間,才育成台中1號。戴振洋也說,相較過去早生種芹菜容易受到溫度影響發育,台中1號可以在中部平地早生種植、生長情況也較好,夏天種植平均產量每公頃可達21580公斤,較一般品種增產超過2成,可望取代一般早生種芹菜管。

placeholder-light

國際驗證加高密度循環水養殖 臺灣鯛賣向全世界

28歲便獲得神農獎的王益豐,出身於三代養殖漁業的家族,16年前他接下雲林縣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總經理職務,積極拓展臺灣鯛市場,在陸續取得CAS標章、國際廣泛採行之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以及友善環境的ASC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等驗證標章後,合作社加工生產的冷凍鯛魚片不僅成功打入全球市場,並奠定其精緻水產競爭力。

placeholder-light

春茶延後採且產量減3成 噴水維持綠意終於等到雨來

去年年初氣候偏冷,今年偏乾,讓阿里山春茶連續2年產期延後,各茶區的茶菁減少2、3成不等,梅山茶農說,去年年初天氣比較冷,但產量較多,今年氣候乾旱,春茶產量比往年減產約3成,如果茶園沒有灌溉設施,旱災情形也會比較嚴重。農委會茶葉改良場指出,茶樹一定要種在有水的地方,防旱對茶園管理而言,是重要課題,因應氣候變化劇烈,農水處也補助茶園建置灌溉設施。

placeholder-light

【智慧農業】農試所研發 電能感測系統監控種菇用電

台灣菇蕈類年產值逾百億,但包括杏鮑菇、金針菇等需要環境控制栽培,也因此耗費許多電力,為協助菇蕈產業合理用電,農業試驗所執行「電能感測系統於菇蕈栽培場進行節能之評估及提供異常警示功能」計畫,並實際應用菇蕈種植上,未來商用可能性大。

placeholder-light

小琉球綠蠵龜解剖結果出爐 海保署籲民眾提供事證緝兇

日前小琉球安檢所於美人洞沙灘接獲民眾通報,綠蠵龜疑似被魚叉刺傷,引起國內民眾群情憤慨。6日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獸醫進行解剖,發現綠蠵龜遭尖銳物刺穿肺及肝臟,但無法確認拾獲的魚叉就是兇器,全案後續會移交給保安警察第七總隊偵辦。海洋保育署鼓勵民眾踴躍提供事證,早日將兇手逮捕到案。

placeholder-light

【台灣奮戰口蹄疫22年】最快7月可申請除名 2020年有望脫離疫區

距離臺灣拔針後一年、可向OIE申請非疫國的期限只剩2個月,家衛所6日報告國內口蹄疫防疫狀況,傳出好消息!截至108年4月29日,以口蹄疫中和抗體及非結構蛋白抗體監測,在肉品市場及養豬場等環境隨機檢測,均無陽性案例;野豬監測也無任何口蹄疫病毒檢出。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最快7月就可以向OIE申請口蹄疫疫區除名。

placeholder-light

【農地工廠】工輔法通過初審 環團盼朝野協商增「公民訴訟」

與農地工廠輔導有密切關係的「工廠管理輔導法」6日通過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初審,部分爭議條文仍待朝野協商。環保團體7日抗議指出,送出委員會的條文除了未解決「農地工廠就地合法」的問題外,民進黨立委林岱樺甚至提案刪除民眾檢舉條款,該條文送朝野協商處理,環團呼籲應保留民眾檢舉並增設公民訴訟。

placeholder-light

「金山蹦火仔」今年剩2艘船 地方憂漁民失生計漁法失傳

金山區漁會幹事簡驛丞說明,今年1艘因產權轉移問題、1艘是船主身體不適取消出海,只剩2艘可出海作業。另外,這兩年因漁獲量不穩定,出海成本提高,漁會也希望與新北市政府等單位合作,朝觀光產業化、漁獲加工方式提高產業經濟價值,讓百年傳統漁法得以延續。

placeholder-light

【農業廢棄物】屏科大成立農林副資材開發中心 木質廢棄物變生物炭

屏東科技大學今年成立「農林副資材循環利用創值開發中心」,希望把木質農業廢棄物,開發成各式生質顆粒或生物炭顆粒,做為肥料、土壤改良劑、活性炭等方式使用,解決農業廢棄物問題,未來更打算在學校成立衍生企業、培育學生,處理更多農業廢棄物。

placeholder-light

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徵案開始 最高補助15萬

食農教育不只在餐桌上,也可以走入產地、在桌遊中學習,「108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徵案開跑!即日起至5月31止,主題符合「在地農業生產與環境」等條件就可以報名,農委會歡迎各級學校、社團法人及農企業踴躍提案,預計補助60案,單案補助最高1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