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109 頁
青菜含農藥怎麼看有撇步 日本專家傳授4類蔬果挑選密技
無肥料栽培的蔬菜,比起使用化肥與農藥的蔬菜,吃起來一定比較安心。想買到這類蔬菜,如果能認識以這種方式栽培作物的農夫是最好的了。可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輕易跟這些農夫買到蔬菜。所以,如果有能判斷好蔬菜的知識,或許就能從所有流通的蔬菜中找出值得安心的真正蔬菜,就能不必看到生產者,不必向自然食品店的店員確認,自己挑選出好蔬菜。
【氣候變遷下的畜牧業】哪種雞耐熱?土雞vs.商用肉雞:耐熱品種的選育之路
雞隻體溫受環境溫度影響甚大,當氣溫高於35℃時,雞隻開始降低採食,造成營養利用率下降,進而影響生長、產蛋率、蛋重、採食量、蛋殼厚度等性能表現,繼而能量貯備耗竭,新陳代謝出現不可逆變化,適應性破壞,最終導致死亡。面對高溫環境,除了改善飼養管理的措施,選育耐熱品系雞隻也是有效的改善方式之一。
「賞味期」、「消費期」差在哪?日本食育師教你4招食蔬聰明採購法
我在日本很喜歡買東西,買東買西,到處買。家附近有5、6家超市,每天隨心情去不同家買,漸漸買出一些小心得。每當朋友來訪時,必逛的景點就是我家附近的超市,分享我知道的在地小知識,順便吐一下苦水:像是青菜、水果種類少少的,一把蔥、一小盒番茄都貴森森,等等。
運用科技掌握世界!智慧農業商情平台助臺灣農產品進軍國際
以往有志於拓展外銷農民及農企業在國外參展或實地考察後,才發現目標市場已飽和或關稅過高,不得已放棄此目標市場,同時也會造成時間、人力及資源的浪費。有鑑於此,農委會科技處創辦「智慧農業國際商情平台」,該平台依據我國智慧農業發展重點,提供全球趨勢指標即時顯示。
【氣候變遷下的畜牧業】雜草變黃金!狼尾草變身太空包、廢棄後再養牛 創造農牧雙贏
大部分的農作物生產可能因氣候變遷因素被市場淘汰,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於農畜生產上的調適作為,是目前相當重要的研究課題。危機就是轉機,這樣的氣候條件卻變成國產狼尾草翻身的機會,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獲得農委會與科技部研究經費的支持進行相關研究,發展狼尾草生產調適策略,以創造循環經濟的新契機。
泡菜都從中國進口?捍衛正統 韓國多管齊下力推「泡菜產業振興計畫」
近期泡菜消費量因稻米消費量的減少而隨之降低,但原料價格較為低廉的中國泡菜之進口量的提升卻抑制了韓國泡菜在市場上的地位。危機四伏下,MAFRA在2017年11月組建工作小組來推廣「2018~2022年泡菜產業振興綜合計畫」,並同時匯集了相關領域專家以及泡菜產業人士的意見來擬定計畫內容。
【歷史來說菜】日治時期的西洋味:臺灣西餐的華麗初登場
中國的西洋料理起始於1860年代左右的上海英法租界,隨國民黨來臺灣的移民也將上海式西餐帶到臺灣。臺灣西餐則是日本時代的產物,1895年的北門街就已有了「臺灣樓」,到1908年冬,臺北的「鐵道飯店」開幕,臺北最高級的西洋料理華麗出場。到1934年成立的波麗路西餐廳,已經是非常成熟的在地化西式料理屋了,或許可以稱為臺式西餐。
團結力量大!從日本合夥制度 看4大共同化措施如何改善水產經營
日本水產業,為了實施「共同化」,逐漸成立「有限責任合夥」組織,成為共同化的一項新手法外,也是改善水產業經營狀況的手段。透過「有限責任合夥制度」,利用水產業者間的共同購買、共同銷售等方式,降低成本或增加收入,以 改善經營狀況。
「黑白切」怎麼來?從一道臺灣經典小吃 搞懂你究竟在吃些什麼
在臺灣,常常可以看到許多攤販、小吃店在招牌上寫著大大「黑白切」三字,店家案頭前會放著很多不同的內臟與肉類部位,點餐單上甚至還會有許多神秘的名詞:「脆管」、「脆腸」和「粉腸」等。這些彷彿黑話的名詞,聽起來好像差不多,但其實都指稱著不同的解剖部位,吃進嘴裡的口感與滋味也有著很大不同。這些名詞,是屬於饕客們與店家的豬隻解剖學,用詞正確,才能吃到心裡所想的部位;了解這些名稱,才能順利點單、大啖美食。
【歷史來說菜】精緻高檔即臺灣料理?裕仁皇太子來臺御宴一窺臺菜起源端倪
臺灣風味並不是從21世紀的臺灣開始, 關於「臺灣料理」 我們必須從1923年4月24日裕仁皇太子來臺行啟的御宴說起,裕仁皇太子就是後來的昭和天皇( 1926年12月25日即位),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開啟了臺灣西式生活,跟隨日本明治維新的腳步進入國際化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