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633 文章
茴香烘蛋:新鮮茴香(其實是蒔蘿)一把25元/雞蛋2、3個約30元/鹽與橄欖油 少許

【百元風味鈔】茴香、茴香酒,以及路過的蒔蘿烘蛋

茴香在翻譯世界裡,一直是個撲朔迷離的存在。

小時候讀杜瑞爾的希臘旅居記述,裡面提到一種茴香酒「烏佐」(Ouzo),酒色清澈透明,但是只要兌入冰水,整杯酒就會變成如雲朵般乳白。地中海區域許多國家皆生產這種茴香酒,如土耳其生產的拉克酒(Raki)、敘利亞區域的亞力酒(Arak)等。這種酒是在派對歡聚時候飲用的,通常搭配各種冷盤小點,邊喝邊聊。對於地中海居民來說,一起飲用烏佐酒算是某種友誼儀式,代表接納、聆聽與愛。

世貿名人坊的廣式片皮鴨。

【飲食身世錄】你吃的是什麼烤鴨?

朋友說要年終聚餐,請我推薦好吃的烤鴨名店給他,我問:「要吃北京烤鴨還是廣式烤鴨?」他說:「有差嗎?」有喔,很不同,在臺灣同時能吃到北京燜爐烤鴨跟廣式片皮鴨。

香港傳統粵菜吃「燒鴨」。把烤好的鴨斬件,一隻鴨斬成五、六份,燒鴨是烤鴨,但不是北京烤鴨,北京烤鴨有專有的作法、烤法、片法跟吃法。

第一次跟英國老公去吃早餐。

【異鄉人英式餐桌】英式早餐

位在倫敦西區,具有久遠歷史的英國早餐店Regency Cafe,每到假日,外頭必定排了長長人龍,不分觀光客還是英國在地人,都在隊伍中等著吃上一份英式早餐。復古氛圍的店裡瀰漫著煎蛋、濃茶與煎肉的氣味,精神颯爽的老闆娘聲如洪鐘,喊著客人來拿餐,一邊俐落的倒茶、抹吐司。

比起下午茶的精緻,英式早餐多了一股粗獷,但又具有獨特美感。現今廣為熟知的英式早餐,是廿世紀之後才漸漸標準化的菜色,在那之前,吃一頓精美早餐是仕紳或上層階級較為熱衷的活動。

頸上還掛著自己的小瓷杯,看看他有多講究!

【菜市人生場】週末不趕集──水花園有機農學市集

對於想吃蛋捲又怕胖的人而言,米蛋捲具有心理上的安慰作用。

然而米蛋捲生產者普遍為自耕小農,於是這「水花園有機農學市集」,成了氣溫十一度的今天,讓我踏出門的理由。經歷了幾次搬遷,市集今年落腳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一眼可見盡頭的攤位數量,卻讓我在離開時候,驚覺已過三小時,並且獲得三次滿額抽獎機會──原本不是只打算買一桶蛋捲嗎?

七美的雙心石滬,有著「一房兩窟」的美麗曲線,從頂隙北海海岸望下最是美麗。

【菊島喫風土】遺落在大海中的心──澎湖石滬

澎湖寬廣的潮間帶是居民「靠海吃海」、與大海共生的地方。這片富饒的海域至今還存在著一種較無侵略性、利用潮汐漲退「請魚入甕」的捕魚方式──「石滬」,不但見證了澎湖漁業的興盛與蛻變,也成為澎湖極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之一。
石滬為利用石頭所堆起的捕魚陷阱。通常是漁人們觀察潮汐和水流的方向後,再以玄武岩、咾咕石順應地勢堆砌成彎延長牆。

普濟燈會彩繪燈籠,各有巧思。

【神明好農情】普濟燈會,點亮盞盞夢想

數大就是美,在府城「普濟燈會」可以得到印證,一千八百盞燈籠高掛在「普濟殿」廟埕與國華街上,鋪成一條長長的天空燈河,路過的人仰著看、笑著看,從心底「哇」出來地讚嘆。普濟燈會很美,美在為數眾多的燈籠,也美在匯聚夢想的放光。

位在臺南中西區的普濟殿,距今有三百多年歷史,是臺灣最早的王爺廟。對外地遊客來說,普濟殿是一年一度看燈會拍美照的景點;對府城人來說,在歷史和地理上,更是舉足輕重。

觀察紫芽葉片的大小。

【四方茶話】體驗茶家生活:綠光農園

「綠光農園」的店面位在北勢溪上方的商家街道,陳大哥與太太熱情招呼我們。一進門,就看見地板上起炭的火盆,在茶桌旁坐下,絲毫不覺冷。外頭洶湧的溪水聲頻頻入耳,氣勢不輸瀑布。

我問起綠光的名字,陳太太笑說:「就是茶園的綠色光芒呀!」閒談過程中,聊起綠光農園提供民眾前來體驗的起因,原來是「有機」一詞的過度氾濫,讓他們覺得應該要請大家親自進到茶園來,眼見為憑;且不論是想感受採茶或製茶,都歡迎預約來訪。

雪山圈谷即將日出的時刻。

【山路食藝】大廚維持的煩惱

配膳是一門藝術,尤其要負責隊伍伙食的時候。

你要計算食材的重量,詢問大家飲食方面的好惡,設想每個人的分量,照顧好大家爬山的營養、熱量,以及心情。沒錯,心情。讓夥伴吃得開心,可能比什麼都重要。

基於此,伙食在我看來是一件無比燒腦的事,偏偏我又常常是那個喜歡自告奮勇的人。這大概是喜歡下廚的登山人莫名的骨氣吧。

【山羌交友記】窗櫺有光

有一陣子很喜歡在路上撿些枯枝落葉,插進家中的玻璃小瓶,像是把秋天和冬天收進了屋裡,它們不像鮮花會凋謝,已經凝結在某一刻,不再會有太多變化。頂多帶回家時要小心,不要凹折到,以免這些美好的枯枝形狀被破壞。

有些毬果類的果實落下,我也從老家院中拾起,放在煤油爐邊烘乾,再收入小木盒中,或是用麻繩,串起一顆又一顆的毬果,做成一個小小的窗邊垂吊擺飾。

《鄉間小路》2024年2月號 餃好聚寶

吃餃子是平凡、方便,卻簡單就讓人感到愉悅、飽足的事。

可水煮、也可煎炸的中式餃子,溫熱入口與涼食皆宜的古早味臺灣水餃,還有各式異國風土、手藝的餃子,以及更多作為搶眼配角的蛋餃、燕餃等,餃食花樣繁眾,大約沒有菜色能與之比擬。

本期邀請黃婉玲老師與張曼娟老師專文寫餃,以動人溫暖的文字,引領我們深入認識兩款在地重要餃食:一、以地瓜粉製皮的「臺灣水餃」,二、由麵粉做皮的「中式餃子」。採訪團隊也走訪製餃、賣餃店家,深入探詢地瓜、韭菜、黑豬肉等,粉皮與餃餡產地發生的故事。

餃子外表結實飽滿,既團且圓,格外令人感到溫暖與安慰;更有甚者,認為其形如元寶豐盈,象徵財富鍋中滾滾,落入盆中越聚越多。各式餃食風味不同,共通的,是對記憶中那餐難忘餃食的念舊,與吃飽後身心俱足,生活能繼續前進的動力。讓今年也如餃丰腴,內外俱美。上媠(suí),上好。

餃好聚寶,年豐有餘,怎能不愛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