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6 頁
【山路跑旅】競爭的影子
打從開始跑步,到後來接觸越野跑,我就知道自己不是競爭的料了,只夠格當個喜歡跑步、偶爾比賽的鄰家大哥。
人家說「馬拉松的對手是自己」,越野跑也是,對我這種距離菁英選手遠之又遠的人來說,只要每次有一點點進步就很滿意了。這句話不僅是個讓人安心的藉口,簡直可以奉為圭臬。
【四方茶話】關於茶具的高科技感與菜市場感
身為一位嗜茶如命的饕客,究竟會隨身攜帶什麼,進而被認證是真心愛喝茶呢?我在參與「穆葉茶坊」的茶聚時,意外認識一位愛茶人叫俊綺,看到他輪番拿出的「家私」,不得不欽佩他對待茶的認真態度,完全超越我之上,足以作為模範代表。
【臺灣原生種】大紫蛺蝶Sasakia charonda formosana
大紫蛺蝶是臺灣極具代表性的保育類蝴蝶之一,也是目前列入保育名單的五種蝴蝶中,最為人矚目的一種。雄性與雌性最大的差異在翅面,雄性擁有深紫色斑紋。雌性則是黑褐色無紫色光澤,且體型較大。
【鄉間工藝課】種蕉取絲,織回噶瑪蘭之名
還沒走進漆成海藍色的「LALABAN新社香蕉絲工坊」,便看到路邊有幾棵香蕉樹,出來迎接我們的工藝師潘靜英說,噶瑪蘭人到哪裡都會種香蕉樹:「我們噶瑪蘭的香蕉樹不只種來採香蕉吃,整棵香蕉樹都可以利用:它的葉子可以包食物或放祭品,乾燥後是阿嬤驅除病魔的法器,莖幹中間的香蕉芯可以涼拌或煮湯,當然還有我們的香蕉絲工藝。」
【鄉間工藝課】存放生命美好經驗的檳榔葉鞘盒
劉大衛(Yawi Akin) 與林駿逸(Rahic La’om)共同經營的「拿鞘 Nature」將在二○二六年滿十年了。曾在淡水開設的原住民部落生活選物店,販售各種部落風格選物,後搬回花蓮專注發展檳榔葉鞘商品;疫情過後的如今,已拓點至日本的京都、神戶、和歌山等地,進而發現日本對各式特殊材質的喜愛,開啟檳榔葉鞘作品輸出國外的契機。
【鄉間工藝課】點廢成金,鳳梨葉纖維超想像
莖葉農廢已成為鳳梨種植過程中能夠獲利的一部分:鳳梨莖適合製作鳳梨酵素,也能用於造紙與飼料產品;過往多依靠人力手工取材,二〇二四年屏東縣九如鄉農會啟用「鳳梨葉自動取纖機」,全面提高了鳳梨葉纖維的產量。
鳳梨葉的纖維既韌且彈,具有涼爽、透氣等特性,適合紡織業深入發展,而新材質的應用與定位是一大課題,「優織隆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謝煥麒,洞見此材料的潛能,在二〇二一年就投入研發。
【不只是吃飯】這一餐吃了多少歷史?
來法國念書以前,我從未想過餐盤裡的食材來自哪裡、又是何時來到臺灣?天真的以為市場裡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自古以來這塊土地上就有米飯、各種青菜或水果。到法國之後,因為常聽到法國人說馬鈴薯、番茄這些我們常見的食材,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引進歐洲,大航海時代的故事聽久了,引起我對這些食材旅行歷史的興趣。
《鄉間小路》2025年5月號 臺灣風土果醬
果醬的風行,舊時曾寫就一段農產進入大型加工廠的發展,不論是大賣場五顏六色的果醬,還是甜食中繁複多樣的抹醬,儘管味道有時人造,卻總是偶爾懷念的兒時滋味。
隨飲食品質日受重視,專業而懷抱關懷土地初心的製醬職人嶄露頭角,追求產地溯源、
【菊島喫風土】這才是澎湖花枝丸
前幾天到淡水訪友,路過人潮眾多的老街,看到一個打著「澎湖花枝丸」名號的小攤位,滿懷期待買了一串,咬下後卻悵然若失。口感鬆散、彈性不足,更遑論花枝塊的存在,滿嘴只感到一股單薄的粉漿味。我怔怔地站在人潮洶湧的街頭,思緒卻早已飄回故鄉,母親手作花枝丸的灶腳,那才是記憶中的味道。
【果醬指南】好甜蜜,醬才好
餐桌常見的草莓果醬吐司,奶油餅乾夾厚厚的巧克力餡、一匙花生醬搭配焦香培根……擁有各式甜蜜果醬與抹醬點綴、療癒生活,才算享受。
醬是風土滋味的濃縮,臺灣農產豐富,不僅水果滋味揚名國際,農作產物也皆有獨特風味──以此製成甜甜的醬,當然更令人垂涎難擋,迷戀被甜蜜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