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36 文章

【鄉間植編課】傳統編織用植物考(上)

島嶼的日常生活,充滿各種由植物編織而成的器物,涵蓋了食、衣、住、行等,有著不同氣味、質地,甚至連最抽象的時間,也在一壓一折的手勢中,悄悄被收編、成形,其中總有屬於你喜歡的氣質,一起來跟隨時光的小火慢炙,細細品味;而它們被使用的來歷,我們細說從頭。

【鄉間植編課】傳統編織用植物考(下)

家離海邊稍近的人,多半看過林投,刺刺的葉和果,長得和鳳梨有七八分像;林投能固沙防風,是生命力頑強的植物,其葉纖維強韌,去掉刺可用來編織,藺草帽大行其道的年代,林投帽也曾引領過一波時尚風騷。

【鄉間工藝課】用月桃編織傳統部落的未來

「桃布里文化創作空間」創辦人潘雅莉,信手捻來為我們示範編月桃蓆,展現編織工藝師的流暢技藝,但看到攝影師不斷抓拍手部特寫,忍不住大笑自嘲:「讀者看到會不會覺得,哈囉這個工藝師怎麼這樣……編月桃還作美甲ㄋㄟ。」四十歲出頭仍保有二十多歲熱情、活力的她,親和個性顯現言行之間,自小被屏東豔陽晒亮的奕奕笑容,成為她以月桃編織守護部落文化傳承、延續的個人標誌。

蔡金童是廠內最年長的司阜。

【鄉間工藝課】在生活裡,留一縷竹香:老字號竹編工廠的翻轉路

天赦庄,座落嘉義縣溪口鄉,被稻浪環抱的小聚落。這裡不產竹,卻曾有近千人以竹編為業,憑藉一雙雙巧手,造就享譽全臺的竹編王國。蔬果籃、雞籠、竹桌椅……強韌耐用的竹編用品,相伴臺灣人的日常起居,見證蔬果出口榮景,但難敵被紙箱、塑膠取代的命運。

用晒乾的蒜苗將蒜頭綑綁起來,就像藝術品一樣。

【我吃故我在】你說了蒜

深夜滑手機在工作夥伴Wendy的臉書上,看見她分享了雲林縣莿桐鄉即將直播開賣農產品的訊息。如果是開賣名牌奢侈品,我通常直接略過,然而農產品總是能吸引我的眼球,於是認真盯著看,沒多久就有個好物撞上我心,是蒜頭。

麻竹筍兩吃

【百元風味鈔】濃妝淡抹總相宜:麻竹筍兩吃

作家蔡珠兒曾有一篇散文〈飛天筍〉,開頭就是一陣急板,說自己從深坑趕早買回了新鮮帶泥的綠竹筍,然後用溼棉花包裹保溼,再以鋁箔隔絕水氣、溼報紙與乾報紙交錯重重保護,外面再套上氣泡布,珍視地抱著上飛機飛回倫敦,一下機就衝回公寓做沙拉涼筍、筍絲鹹粥和竹筍雞湯,多瘋狂,這是一個南投小孩對鮮筍的執著。

L'Ambroisie要二人才能點的大菱鮃。

【不只是吃飯】一般人買不到的食材

初春的某天中午,我和飯友相約在瑪黑區孚日廣場一側的L’Ambroisie餐廳用餐。入座後侍者送上菜單,並告訴我們:「廚房今天早上收到一隻八公斤多的大菱鮃,不過要二人一起才能點這道菜。」

大菱鮃的法文是Turbot,是法國米其林餐廳最常見,也最高級的魚,肉質緊實、細緻且鮮美,又被稱為「海王子」。

點個菜還得費心看懂行草,這就是欣賞藝術的代價。

【菜市人生場】那個讓我差點結婚的市場──屏東北區市場

地圖上搜尋「屏東北區市場」,定位點是市場本體建築,然而周邊街販實際開始擺賣的位置,遠從八百公尺外便開始了。這些小販,在屏東豔陽下,撐起上百把五百萬大傘,在室內市場之外,又成盛大的露天市集。

木棉花的質地與形狀都適合鳥類啜飲,圖為栗尾椋鳥,木棉的同鄉。

【林間散步】木棉之夢

有時,記憶與現實的相悖,會讓人感到往事如夢。木棉就給我這種印象。童年的歌詞裡,木棉道還是「夏天的浪潮」,如今蟬聲未起,木棉花早都掉光了。

木棉的花期到底在幾月?

二十年前的臺北記憶竟是五月,已全然不準。如今在中南部,木棉花大概二月底就已綻放。

鐵道路線以一個馬蹄形彎巧妙繞過水社寮聚落,造就獨特的山村地景。

【阿里山鐵道物語】水社寮車站:手護小站生態的故事

從交力坪到水社寮,鐵道在四大天王山下繞行,小火車遇上了重重稜線,總共穿越八個隧道,兩站之間是阿里山線最多山洞的一段。隧道的一邊有時候是竹林,另一邊卻是峭壁。高度爬升並不多的旅程,看似沒有令人難忘的大景,卻處處隱藏小驚喜,等待細心的旅人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