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24 頁
我與欣欣市場相遇時,就是它即將告別之際,那眷村熱情的聲音,只能往記憶深處找尋了。
2019年年中,我在岡山策劃了一場展覽,其中藝術家張允慧趕在欣欣市場拆除搬遷前,來到這個隨國民政府來臺的人與在地居民一起生活的地方,記錄每個攤商的故事。欣欣市場座落在九個村子當中,這九個村子緊緊環繞著據聞明鄭時期來到臺灣開墾的劉厝。
【高雄果貿市場】買臘肉、吃餡餅,重溫眷村溫暖人情味
同心圓設計的果貿社區,結構像顆洋蔥,公有市場在最外圍,緊鄰車水馬龍的中華一路;各類小攤沿路向內延伸,與眷村改造的圓弧形國宅渾然一體。活力十足的早市,逛起來像在剝洋蔥,第一層,是各家攤鋪帶著鄉音的喊賣聲;第二層,是外省與臺灣味交融的舌尖盛宴;最核心且讓人流連的,是超脫買賣之外,老鄰居、好熟客之間迸出的人情花火。
【野營炊事】野地生火
在野外活動,用火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功能為提供熱源、照明、警示,涵蓋了安全與舒適的需求層面,也是人類進入文明生活的一大里程碑。
【農婦心底話】暖爐之火
通常是在黎明之時。天尚未亮,空氣充滿冰冷的氣息,睜開眼,一切都黑濛濛的。我在棉被裡磨蹭身體,感覺被窩的溫熱自成一個結界,和空氣中的冷冽恰成強烈對比。能打破結界的,只有一個方法。
【農遊食趣】過年那口長年菜
每年除夕圍爐,桌上除了要有整尾的魚象徵「年年有餘」外,一定還會有一盤長年菜。跟魚一樣,這一口是一定要吃的,而且盡可能不要咬斷,如此才能達到阿嬤說的「長命百歲」功效。
【餐桌通信】重現懷念的味道
看了敦子老師提到的烤魚和烤年糕的俗語,我又想到一個在日本學到的實用小咒語,也是用在烤魚的時候:「海魚從魚肉那面開始烤,河裡的魚從魚皮開始烤。」取日文發音的諧音非常好記,每次把魚放上烤網的瞬間,就會想起這句話,但在臺灣比較派不上用場,原因是臺灣烤魚經常是一整隻豪邁上場。
無論如何都要逛徹始終的菜市場
作為一個懶惰煮、只逛市場不買菜之人,有的盡是閒情觀望市場中那些似乎不是重點卻又精彩的東西。以下分布於山區、潭邊、市中心的五個菜市場,處處沒逛到重點,卻值得逛徹始終。
野火燒過後,期許春風起時,就是小鎮菜市場重生之際。
在我出生長大的靠海小鎮苗栗苑裡,有一座日治時期留下的老市場。小時候拉著媽媽的手東張西望,雖然不過是一座小鎮的市集,雖然兒時的視野僅及大人的腰際,但在往來人群和茄芷袋的縫隙之間,卻彷彿有一整個世界在眼前展開,繽紛的色彩和琳瑯滿目叫不出名字的物產,吸引了我所有的目光與心神。
市場搬遷期間,我不斷告訴夥伴:這是我們一起永久生存的地方。
我從小在建國市場長大,有四個兄弟姊妹。我的媽媽從麵廠起家,婚後自己出來在臺中老城區的綠川旁經營素食材料行,之後因綠川整治工程,才遷入舊建國市場。剛開始伯公先借我們錢買下攤位的永久使用權以及一間土埆厝,主要賣麵類跟豆類製品,後來品項越來越豐富。直到我接家業,經歷建國市場搬遷,我們一直都在建國市場。
【澎湖魚市場】在深夜港邊標一尾最鮮的海味
初冬凌晨4點,澎湖颳起冷冽的東北季風,沿著馬公第三漁港而行,港邊停泊有序的小舟、整理漁具的零星漁人,構成一幅靜寂的夜景。在天色未亮、萬物沉睡之際,內行人早已抵達不遠處燈火通明的澎湖魚市場,在這澎湖最大的魚貨集散地,物色競標最新鮮的海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