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26 頁
合作社的午間共食
在被食材團團包圍的商店工作,每日經手各式各樣的生鮮蔬果、肉品雜貨,員工自然對土地及食物興起一股敬意與珍視之情。為了不浪費即期品、推廣一般人接受度較低的菜種,同時給自己辛苦工作後的犒賞與動力,主婦聯盟合作社竹北站實行了自發性的員工餐,多年來共煮共食,以食物與料理分享彼此的午休時光。
《鄉間小路》2019年12月號 陪你吃粥puê-lí tsia̍h-muê
粥可以是隨心所欲的獨享料理,也可以是誠摯的陪伴──為生病的親友煮粥,陪伴走過病痛不適;與親人同享晚餐,在等待燙口的粥冷卻時,分享彼此日常瑣事,在溫馨親暱的時光裡,陪伴之粥熱手暖胃,也療癒了彼此的身心。天冷了,陪伴在乎的人吃一碗粥吧!
在歷史的長河裡吃一碗粥
不論想吃粥或飯,只要把水與米按比例倒入電鍋、按下開關,時間到就有熱呼呼的米食可以吃。但在沒有電鍋,甚至銅鼎鐵鍋都還沒發明的時代,先民是怎麼把生米煮熟的呢?
旅行中的一口粥,是牽引童年記憶的鄉愁
因工作緣故,2019年出國超過20趟,航行在阿拉伯海的郵輪或馬爾地夫的一島一飯店,都曾是我旅途上的家。隨著「家」的座標,早餐也會略有不同,有些讓人眼花撩亂、拿著餐盤像走時尚伸展臺,偶爾也精簡如幾片吐司加蛋。其實早餐我多吃得簡單,最期待的莫過一碗粥。
吃苦卻甘甜的記憶──阿嬤鹹粥
喜歡吃鹹粥,任何時候吃都覺得剛剛好,那是因為,我是一個吃阿嬤鹹粥長大的南部女兒。鹹粥當早餐,連小菜都不用,比起白粥更簡單。慣常的作法是拿前晚剩下的排骨湯或雞湯再加點水,放點剩飯,最後撒上掰碎的高麗菜和蔥花(芹菜末亦可),不到十分鐘,營養美味兼顧,更重要的是消滅剩湯和剩飯,完全勤儉持家。
人生如一碗粥,總會苦盡甘來
粥是我小時候餐桌上最常出現的主食。全家人一起享用熱騰騰的白粥,一人一碗,吃的是家的感覺。回想當年家境貧苦,最常拿各地善心人士捐贈的白米,所以除了白飯以外,粥就是最常吃的主食了。
以粥烙印生活的足跡
讀大學時常和同學去跳舞,直到凌晨出了舞廳,會去復興南路的清粥小菜街吃點心;或是回到文化大學,陽明山上的麥當勞附近也有一間清粥小菜,我們去的時間點剛好和早起運動的阿公阿嬤交接,只不過他們是來吃早餐的客人,而我們吃的是宵夜。
為你煮一鍋粥,熬出人生百味
「煮粥需要時間醞釀,就像人生一樣。」火越猛烈,煮出來的味道越強,甚至過火燒焦;如同做人處事,與人硬碰硬,反彈回來的力道越大,害人傷己,被暱稱為可樂師傅的美威鮭魚研發主廚黃燦庭,與我們分享他二十多年廚藝生涯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遍遊世界終能體會家之味
農曆7月義民祭,新竹褒忠亭義民廟前萬人空巷。在這個臺灣客家獨有的慶典中,除了參與豎燈篙、放水燈等活動,別忘了吃碗「糖粥」,祈求接下來的日子平安順遂。然而,對客家人出身的作家兼廣播主持人溫士凱而言,最滋味無窮的,還是家裡那鍋節氣食材與人情況味交融的家常粥。
以粥同甘,熬出苦樂相伴的綿長人情
兩百年前,一場颱風鬆動土石,砂石滾滾衝入台江內海,新生的淺海陸埔吸引人們來此採集魚蝦,挖起泥土圍築魚塭,養殖虱目魚。海天交際之地,粥是頂著烈日強風討生活的人們最飽足的慰藉,也是相放伴文化中吊人胃口的酬勞,一碗熱呼呼的粥下肚,暖的不只是胃,更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