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業永續
銜接旅宿、遊憩的休閒農業,可謂是農業的門面,但臺南東山仙湖休閒農場農二代經營者吳侃薔認為,讓家鄉變好,不能僅靠休閒農業中旅遊觀光的層面,而要「讓旅遊為農業服務」,帶動消費者深入認識在地文化與農產品。
日本於2022年9月啟動《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日文:「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下稱《新農基法》首次修訂,歷時近2年後於去(2024)年5月完成修法)。包括糧食安全、農業永續、因應環境或氣候變遷等,以及法條的重點項目「農村振興」,都在這次修法有所著墨。
農業部去年2月推出農業永續ESG專案,邀請企業公私協力,參與永續農業、碳匯及保育、農業文化及生活三大領域專案行動,至今已有72家企業參與,農業部今(30)日再宣布農業永續ESG客製媒合平臺「ESG STORE」上線,提供一站式服務,方便企業找尋多樣化專案合作機會。
現有的國土計畫、功能分區圖執行情形,若以農業部門角度來分析,具有四大層面的問題,包括:造成《國土計畫法》立法宗旨無法達成、糧食安全風險更高、農地品質下降、農業永續發展受到影響。就農業部門角度,農業基礎建設等配套措施需要先執行到位,才能讓國土計畫上路,否則難以對在這一塊土地奉獻的農民交待,也無法達到臺灣農業的永續。
總統賴清德正式就職後,農業部長陳駿季提出農業施政願景,前農業部部長陳吉仲今(21)日接受農傳媒採訪表示:「我不管在哪一個位階,一定全力支持農業部門所做的重要政策。」
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1)《巴黎協定》首揭「淨零排放」(Net Zero)概念,並在2021年COP26定下2050年淨零碳排放目標,臺灣在同年「422世界地球日」由總統蔡英文宣示2050淨零排放,並在去年8月7日揭牌成立臺灣碳權交易所,推動碳交易。
全球如火如荼推動淨零排放,國內不僅坊間「碳權開發師」、「碳權交易師」相關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家中有塊地的農民也紛紛期待能經營碳匯取得碳權,多一筆收益。
農委會明年將推行「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調整現有補助政策,鼓勵農民輪作、友善耕作、栽培地方特色作物,前天舉辦座談會,許多農民和學者紛紛提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