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石虎
林務局從2013年鼬獾染上狂犬病,在山區架設自動相機,監測食肉目野生動物,至今已經在全國山區架設超過500臺紅外線自動相機,拍下數百萬張珍貴的野生動物生活照,以巨量照片勾勒出野生動物的生活樣貌,從監測網目前累積的資料可以發現,分布最廣的山羌及鼬獾,並意外發現野豬數量近幾年竟有減少趨勢。
在臺東發現受傷的黑熊或穿山甲等保育類野生動物,未來將不再需要北送到臺北市立動物園,或南送至屏東科技大學進行救傷照養,透過公私合作,林務局與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簽署合作協議,營運東部第一座大型野生動物救傷中心,可以就近照顧受傷的野生動物,提高救傷成功機率。
農民為了保護石虎,選擇不在農地上使用農藥,現已多種農作物獲得「友善石虎農作標章」,包括:稻米、香蕉、梅子、茶、愛玉、咖啡豆等等。農委會特生中心、林務局與家樂福超市合作,將這些農產品上架到大型通路上,方便更多消費者用新臺幣表達自己對石虎保育的大力支持。
官田水雉、苗栗石虎等保育類動物,以及貢寮、金山八煙聚落的水梯田等重要生物棲地,農委會林務局過去以專案方式提供生態服務給付,支持私有農地維持友善耕作,維護當地生物多樣性。林務局將整合生態服務給付方式,提出《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方案》,預計7月上路,每年提供1億元經費補助,盼縫合零碎淺山棲地,人與生態共生,讓石虎、草鴞找到回家的路。
石虎米是傳承棲地保育、永續利用的概念,當環境被友善對待的同時,也維護了棲地的完整及生物多樣性的生態風貌,這其中,人是重要的一環,這是里山精神的概念,也是苗栗淺山的珍貴資產。
「保護石虎的責任,就交給我們了!」小朋友跟著「阿虎」熱舞,一起化身保育大使,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10月5日至11月25日的「2018石虎週」拉開序幕。今年,主辦單位不但加入臺灣黑熊元素,更以石虎腳印皂、石虎蛋彩繪等DIY課程為主軸,希望讓更多人「玩中學」,從中認識野生動物及其生存困境。
因應2017挺挺動物生活節主題專區規劃,動物當代思潮特與農傳媒、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合作,開闢【動物主場我來挺】系列專題,包含金門、小琉球、花蓮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