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生中心石虎週,邊玩邊學認識石虎故事

文/許鈺屏 攝影/許鈺屏

「保護石虎的責任,就交給我們了!」小朋友跟著「阿虎」熱舞,一起化身保育大使,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10月5日至11月25日的「2018石虎週」拉開序幕。今年,主辦單位不但加入臺灣黑熊元素,更以石虎腳印皂、石虎蛋彩繪等DIY課程為主軸,希望讓更多人「玩中學」,從中認識野生動物及其生存困境。

「十、五」石虎日 來特生中心認識石虎

特生中心自去年起,以「十、五」與「石虎」諧音,將10月5日訂為「石虎日」,並在場館內展出石虎棲地、生活介紹等資訊;同時設計相關DIY課程,希望再擴散保育種籽,更讓家長有機會帶著孩子理解保育議題。

特生中心解說教育組助理研究員王經文表示,石虎是臺灣僅存的貓科野生動物,形似家貓,棲息在淺山地帶,但隨棲地大量開發、路殺問題與非法捕獵等因素,其生存受到威脅,全臺僅剩約500隻,是臺灣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因此,特生中心希望藉活動讓近年關注度提升的石虎保育議題,能引起更多人注意。

特生中心陳列許多石虎相關資料。

同時,今年主軸「熊熊久候ㄟ願望」,再加入臺灣黑熊、「久候」音似石虎臺語等元素,「牠們『久候ㄟ願望』其實就是──動物跟人類希望能一同快樂地生活。」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有感而發地說。王經文也補充,未來希望納入更多野生動物,因為「石虎日」只是行動起頭,也並不侷限於石虎,其實更廣納特生中心一直以來守護臺灣野生動物的理念。

寓教於樂 認識石虎也理解保育工作

今年活動寓教於樂,王經文舉例,彩繪石虎蛋以「蛋」的意象,呼籲共護石虎「新生」;而製作腳印皂,「就像在觀察石虎留在野外的腳印。」同樣吸引不少學校帶著孩子前來校外教學或親子同樂,且透過手作,可從中仔細觀察與比較常被混淆的石虎與家貓特徵。

「石虎大小、外觀類似家貓,常被誤認。」他說,兩者最明顯差異是石虎耳背有白色斑塊、雙眼內側有白紋、身上還有黑色圓斑等特色,而民眾在DIY時可藉導覽逐一分別。

「我們也透過課程進一步介紹保育工作。」他指出,課程中介紹野生動物棲地,也同時帶出人們如何知曉動物們的生活及特性──即是透過辛勤工作人員的蹲點、工具攝錄與記錄、專業團隊的分析等層層環節。

王經文說,從製作腳印皂時,群眾便會知道,只憑野外腳印痕跡通常難以判識,因此,他們便可再向民眾說明,團隊通常還會運用紅外線攝影機等工具輔助記錄。因此,DIY除讓人身歷其境,還能以不同角度認識生態保育工作及議題,並藉此理解維持生物多樣性的核心價值。

特生中心以「石虎」諧音,將每年10月5日訂為石虎日。

研究室裡的保育 開始走入人群

而走入特生中心保育教育館中,除了石虎展覽,還可見模擬臺灣各類生態系環境及動物棲地,栩栩如真的陳設讓孩子看得目不轉睛。因特生中心的保育教育館本來就是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認證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也將許多研究轉換成環境教育及生態教案,推廣相關科普知識。

王經文提及,近年來,特生中心也以豐富的研究成果及環境教育資料庫做後盾,和各單位合作。例如,臺中市政府今年開始規劃石虎講堂,以淺顯易懂方式在校園扎根石虎保育觀念。

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強調,「以往的保育在研究室裡,現在要更走入人群。」他們盼不只在石虎日喚起關注,更利用專業知識串接日常行動,讓更多人開始在生活中落實理念,保育計畫也才更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