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臺灣首發兩項國家鳥類指標 農地小鳥棕背伯勞9年來指標值減4成、麻雀少1成

「最近幾年麻雀是不是變少,還是變多了?其他的小鳥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今(13)日宣布,臺灣首度建置「臺灣森林鳥類指標」及「臺灣農地鳥類指標」兩項國家級指標,用來反映環境棲地的變化。從2011至2019年間的指標值,農地上的麻雀相對減少10%,棕背伯勞為這幾年數量下降最多的繁殖鳥,指標值衰退40%。

新聞
特生中心石虎週,邊玩邊學認識石虎故事

「保護石虎的責任,就交給我們了!」小朋友跟著「阿虎」熱舞,一起化身保育大使,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10月5日至11月25日的「2018石虎週」拉開序幕。今年,主辦單位不但加入臺灣黑熊元素,更以石虎腳印皂、石虎蛋彩繪等DIY課程為主軸,希望讓更多人「玩中學」,從中認識野生動物及其生存困境。

新聞
烏石坑溪流霸主,盤古蟾蜍實境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低海拔試驗站研究人員經過多年的監測,共在轄區內記錄了15種蛙類,其中蟾蜍科僅有盤古蟾蜍1種在此棲息,為站區內各類型棲地最常見的物種之一

新聞
石虎「小草」之死,貓羅溪扮演什麼角色?

去年 8月 20日,第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石虎個體「小草」在國道 3號發生事故,經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救治 3個多月,恢復良好後野放。

新聞
高山植物如何渡過寒冬積雪?

見過臺灣烏頭的花朵嗎?每年8、9月間,千百朵紫藍色頭盔狀花朵齊放合歡山邊坡,吸引攝影朝聖者注目的眼光,熊蜂群更是爭先前往採蜜。

新聞
6年5.5萬動物淪為輪下冤魂,公路總局投3千萬設道路預警系統防路殺

駕駛人除了抬頭看道路告示板注意限速,未來跑馬燈還可能出現「注意,石虎出沒!」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臺灣最完整陸域動物紅皮書大公開,點進來看哪些動物受威脅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耗費兩年,首次完整盤點國內617種生存可能受威脅的陸域脊椎動物,發表臺灣版的紅皮書,總計15種生物被列入最受威脅的「極危」,其中臺灣狐蝠全臺可能剩不到50隻,比臺灣黑熊還要少,再不保育就要滅絕;淡水魚和兩棲類則因氣候變遷、水汙染、棲地破壞,生存受脅比例最高。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這種蜻蜓不一樣!看特生中心如何拯救四斑細蟌

蜻蛉目昆蟲就是大家俗稱的蜻蜓與豆娘,是一群很擅長飛行的生物。由於牠們屬於肉食性昆蟲,會在空中捕食許多害蟲,被認為是值得保護的益蟲。此外,牠們的稚蟲生活在水域環境,亦成為優良水域生態的指標生物。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看螢火蟲不必跑深山!罕見黑端螢現蹤大樹龍目社區

螢火蟲又稱「火金姑」,高雄市大樹區龍目里里長陳榮清表示,這種屁股會發光的小昆蟲,在阿公阿嬤小時候,火金姑都曾是他們的仲夏玩伴,陪著他們渡過夏天快樂的夜晚。螢火蟲一向象徵著「良好生態的環境指標」,受到人為汙染或干擾,螢火蟲數量即會大幅下降。

新聞
路殺社集結公民力,剖析鼬獾狂犬病建構大數據

醫學院師生學習解剖需要大體老師,無辜死亡的動物軀體也可作為人類的老師。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昨(25日)舉辦成果發表,社群媒體臉書社團「四處爬爬走(路殺社,Reptile Road Mort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