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放大鏡】精準對抗害物,生物農藥的常見Q&A

內容提供/豐年雜誌 文/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生物藥劑組副研究員兼組長 謝奉家 攝影/謝佩穎

化學農藥的速效與價廉,解決不少飢荒,但也帶來環境的破壞與抗藥性問題,在全球高喊保護自然生態的今天,世界各國對生產和使用化學合成農藥,莫不更加謹慎。大多數國家都已逐年增加生物農藥產品研發與生產的投資經費與規模,生物農藥的市場逐漸受到重視,已成為近幾年發展趨勢。

生物農藥是指由天然資材產製的農藥,例如動物、植物、微生物,對生物較為無害且專一性高。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7年3月17日修正發布《農藥理化性及毒理試驗準則》,生物農藥類包括天然素材、微生物製劑及生化製劑等三大類。

關於生物農藥的優點,較傳統化學藥劑危險性少、專一性高;對人、畜、野生動物、害蟲的天敵、有益昆蟲無害;使用少量即有效,分解快速,暴露風險低,無汙染問題;施用後可立即採收,一般不須訂定安全採收日期;可以和化學藥劑搭配使用,用於害物整合管理(IPM),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不易產生抗藥性、研發費用較低、較容易登記上市等。以下整理出幾個有關生物農藥的常見問題:

Q:生物農藥施用多久才會有效果?

A:不要只施用生物農藥1次,就急著看到明顯效果,要改變以往使用化學農藥的觀念。相對來說,蘇力菌或其他生物殺蟲劑效果較顯著,2~3天就可以看到蟲隻數量降低,但枯草桿菌或液化澱粉芽孢桿菌等生物殺菌劑的抑菌作用並非短期內可用肉眼觀察。一般而言,若每週施用1次,須連續使用至少3次以上或中長期持續使用,才能逐漸發揮效果,並根據施用結果評估是否有效。

Q:生物農藥可以用在有機耕作嗎?

A:並非一定如此。臺灣有機農業商品化資材須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審核產品製程、原料來源、組成配方是否含化學成分或基因改造成分等,即使已取得生物農藥許可證、沒有化學農藥殘留的問題,依法仍不能直接宣稱「有機農業適用」,製造業者必須向農糧署申請「有機農業商品化資材品牌遴選推薦」,經審查通過才能列入標示。已通過有機驗證機構查核的農民,建議施用資材前,應先洽詢有機驗證機構進行確認,避免誤用。

一般的化學農藥噴灑,不僅容易對環境造成危害,更提高了農民受到職業災害的機率,如今隨環保意識抬頭,國際間也開始倡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並以生物農藥漸漸取代。( 圖片提供/CC0 Public Domain)

Q:坊間很多人自行培養微生物農藥,如何有效維持品質?

A:過去確實有些學者專家體諒大部分農民經濟狀況並不充裕,所以積極推廣農民自製微生物農藥,雖然降低施用成本,但自製品每批成效參差不齊,反而讓農民誤解生物農藥效果不彰,而對生物農藥失去信心。許多農民指出,市面上可靠廠牌不多、選擇性不高、價格又不便宜,只好自行培養,但若沒有尋求專家協助測試菌量與菌種純度,敗槽、雜菌汙染機率很高。政府已持續推動生物農藥商品化、產業化政策,近年願意投入研發與生產的企業也逐漸增加,預計市場蓬勃後,有機會提供價格更合理的產品供農民使用。

Q:使用枯草桿菌或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能夠同時添加內生菌根菌、蘇力菌、放線菌或木黴菌等其他有益菌嗎?

A:枯草桿菌或液化澱粉芽孢桿菌可能會對一些細菌或真菌產生拮抗作用,不過由於菌株不同,抑菌程度也隨之不同,因此是否會抑制正在使用的菌根菌或其他菌種,必須實驗才能有較完整的答覆,一般建議不要貿然添加不同菌種一同使用。

Q:適量枯草桿菌或液化澱粉芽孢桿菌有開根效果嗎?過量真的會抑制根部嗎?

A:施用枯草桿菌或液化澱粉芽孢桿菌,一般稀釋200~800倍,常見稀釋500倍,但必須視產品標示而定。根據種子發芽測試,有研究發現二者菌濃度過高,抑制某些作物種子發芽。一般而言,只要產品品質優良且廠商規模夠大,都會標示建議稀釋倍數。必須強調的是,要有試驗數據作為基礎,不是濃度愈高愈好。

Q:微生物農藥使用前要醒菌嗎?

A:農民所謂的醒菌,是在施用微生物農藥前2~12小時進行短暫再培養或活化。微生物農藥多是孢子或休眠型態的微生物,所以被誤認為要讓產品的微生物活化或從孢子轉化為營養期的菌體,這是一種迷思。只要是農藥產品,就會有規格,至少會標示有效成分含量,當初政府核准生物農藥許可證,就已預設此產品是依照包裝說明直接使用,不應該還要泡水靜置幾小時或一晚。政府檢測產品有效成分也是直接檢測,若還要再培養或活化,產品效果將隨著不同使用者的處理手法而異,後續若有食品安全或藥效問題,也將無法釐清責任歸屬。

本文摘錄自《豐年雜誌》2018年8月號,原文標題〈不再寂靜的春天!專一性生物農藥精準對抗害物〉。《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 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K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