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主場我來挺】 食物鏈和生產線之間:談友善石虎農作

內容提供/ 動物當代思潮 文/ 李國豪 首圖提供/ 楓樹窩石虎米

因應2017挺挺動物生活節主題專區規劃,動物當代思潮特與農傳媒、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合作,開闢【動物主場我來挺】系列專題,包含金門、小琉球、花蓮等地的野生動物救援行動,以及動物的路殺大調查、友善雞蛋、友善石虎農作等發生在農村與郊野的動物議題。本文為系列專題最後一篇。

「有一次我到東華大學演講,結束的時候跟課堂老師聊到石虎,其中一位問我說,『你們怎麼不推石虎米這樣的東西?』由於過去他只知道鷹獵米,所以在我提及之前,他真的沒聽過石虎米。我都認為相較其他友善農產品,石虎米在這圈子裡已經夠紅了,但我想這就是我們這個圈子的問題。」林育秀(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

你知道什麼是石虎嗎?

石虎是一種小型的貓科動物,因為身上都是塊狀的斑紋,亦被稱作「山貓」或「錢貓」。牠的體型也和一般的貓差不多,所以民眾很難用體型區分石虎和家貓的差異。主要的不同是,石虎耳朵後方會有黑底白斑,眼睛內側則有兩條長長的白紋,還有身上是豹斑(塊狀斑點)[1]。

(圖片提供/石虎報報臉書)

自從雲豹絕跡以後,石虎就成了台灣僅存的野生貓科動物,牠維持著海拔1,000公尺以下淺山地區的生態平衡,因此在石虎缺席的農地上,往往要噴灑更多的農藥或使用老鼠藥,才能抑制昆蟲和老鼠的生長速度;而且噴灑過農藥的農地,周圍的水源和土壤也會一併受到汙染,殘留在作物上的化學藥劑亦會進到人的身體裡。

然而作為「生態平衡者」的石虎,卻日漸減少,如果再不加以保護,恐怕不久的將來,就要永遠從我們身邊消失了。

長期關注石虎的學者陳美汀依據石虎活動範圍,推估台灣目前可能只剩300到500隻石虎,其中以苗栗、南投、台中為重要棲息地。導致石虎快速減少的原因,絕大多數是人為造成的。牠們不僅面臨著棲地被破壞和路殺的威脅,老鼠藥、捕獸夾甚至是流浪動物,都會壓迫石虎生存的處境。

(圖片提供/李國豪)

來不及適應環境,也無法申請國賠的石虎

在一些農友的眼中,石虎是喜歡侵入雞舍的盜獵者;對許多支持開發的人而言,石虎更是妨礙地方發展的絆腳石,所以人們有了「正當理由」來避免「害獸」的侵擾。

對此林育秀表示,住在石虎棲地的居民往往對於石虎是很陌生的,這些農友未必厭惡石虎,但是當農舍被破壞或是雞蛋被吃,就會直接認定石虎是罪魁禍首,或是有意進行土地開發的人們,可能會因為石虎受到阻礙時,刻意隱瞞石虎出沒的消息:

「我們曾協助在苗栗一個渡假村內架相機,結果真的拍到石虎,當時在那工作的環教人員非常開心,剪了一個影片放在網路上。沒多久就聽到附近的民眾向他們反應,希望能把影片下架,因為如果在那有拍到石虎,就表示周圍的地區域也會有石虎,擔心石虎出現會影響到他們的土地價格。」

這樣的聲音反映了人們不夠理解野生動物和土地的關係,才會將野生動物視為地方發展的一大阻礙;倘若真正理解野生動物和環境的關係,就會發現所有生命都是大自然中的一環。

因為過去農民口耳相傳,導致石虎被視為是雞舍唯一的危害者,但實際上只要做好防護,石虎不需仰賴人類的雞隻維生,而且其實其他體型較大的掠食者(例如鳳頭蒼鷹或蛇類),也會獵捕沒有圍籠保護的小雞或雞蛋,因此將所有矛頭都指向石虎,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對石虎也不公平。

更重要的是,野生動物不存在人工建築的概念,就算人們設下圍籬試圖向牠們宣示「私有土地非請勿入」,也不可能完全阻擋得了野生動物,將牠們隔絕在我們的生活之外。舉例來說,石虎為了覓食,很可能會循著圍籬找尋漏洞,從圍籬下緣挖洞鑽過去,或是攀爬圍網進到裡面,配合相關的措施就顯得非常重要(如選用較難攀爬的圍網、加設光滑板子或在夜間點燈)。

正因為人類的界線並無法有效將野生動物隔絕在外,如何與野生動物共處,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學習的課題,以人類固有的方式拒絕和野生動物已不合宜,舉例來說,有些雞舍能有效防止石虎入侵,但無法防止鳳頭蒼鷹從空中進攻,但雞農的因應之道是不露天放養較小的雞隻。

長久以來,諸多位於坡地的大型開發案,往往是野生動物的棲地或是遷徙必經的路線,像是苗栗縣通霄鎮的「月稱光明寺宗教園區擴建案」,預定開發面積為34公頃,預計開發的土地範圍內就有白鼻心、石虎、大冠鷲、紅尾伯勞等保育類動物的蹤影[2]。

而這些鄉縣市級的道路開發,則會導致動物棲息地破碎化。除了造成野生動物生活空間的壓縮與分割問題外,更造成了路殺事件的頻繁發生。因為對動物們來說,每一次穿越道路的行動,都是以自己生命為賭注,才能到幾公尺外的林地覓食。許多年輕石虎還沒有機會學會安全通過馬路就慘死輪下。

光是路殺社統計資料,自2011年起迄今就有59件石虎的路殺事件,但還有許多路殺案件,因沒有被發現或沒有民眾提供資料,無法獲得數據,因此實際的死亡數量可能遠遠超過路殺社的統計。

(圖片提供/野生動物追思會臉書)

換言之,牠們正面臨來不及適應就產生劇變的世界,隨時有新的建案降臨在自己的棲息地,不僅壓縮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同時加劇物種消失的速度,隨著食物來源逐漸短缺,石虎保育的難度也越來越高。但是牠們不具備「公民」的身份,無法申請國賠或從地方政府獲得徵收土地的補償。

從獵捕家禽的「害獸」,成為守護農地的「益獸」

石虎和開發案之間的矛盾,逐漸讓石虎被貼上「零開發」的標籤,但是開發和保育真的只能二選一嗎?苗栗縣楓樹里的農友,在台灣石虎保育協會輔導下推出了「楓樹窩石虎米」,正是台灣農友試圖取得人和野生動物利益平衡的案例之一。

(圖片提供/楓樹窩石虎米臉書)

「楓樹窩石虎米」通過不施化肥、不噴灑農藥的耕作方式,讓農地成為石虎的獵場,只要農地的生態系統夠完整,就不怕稻米被麻雀或其他小型動物吃光,化學藥劑也不再是發展農業的必要條件,讓石虎的形象有機會翻轉,從獵捕家禽的「害獸」成為守護農地的「益獸」。

但是如何集合地方的力量,讓無毒栽培的概念延續下去,以及如何將「楓樹窩石虎米」推廣到主流市場,讓更多人認識石虎,又是一大挑戰。長期以來,因為產量和經費不足,以致知道「楓樹窩石虎米」理念的民眾,多是長期關注議題的老朋友,一時之間難以開發新的客群。

楓樹窩石虎米參與挺挺動物生活節推廣石虎保育。(圖片提供/動物當代思潮)

南投中寮鄉的友善石虎農作組織的經驗,或許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案例。為了維護土地開發與石虎保育間的平衡,彭淑美等人成立了名為南投縣友善石虎農作促進會(臉書為石虎家族)的友善農作組織,主張在不傷害土地的前提下發展農業,同時找上了石虎保育大使-阿虎合作。在設計師同意下,配合綠色保育標章的申請,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石虎團隊核發友善石虎農作標章。促進會藉由網路等行銷方式,幫助參與行動的農友節省行銷成本,希望藉此提升農友加入的意願,同時讓消費者從包裝認識友善石虎農作的議題。

南投縣友善石虎農作促進會定期聚會,成員包括農友、慈心基金會、南投林管處和特生中心石虎研究團隊。(圖片提供/石虎家族臉書)

石虎家族和「楓樹窩石虎米」運作的共通點在於讓石虎和農友變成互助的夥伴,改變過去農友與石虎競爭的關係,並化解民眾認定石虎是「害獸」的刻板印象,以提升石虎保育的宣傳效果。

是石虎保育?還是觀光行銷?

台中也有一個名為石虎家族的組織,是台中市政府宣傳花博的吉祥物團體,共有虎爸、虎媽、樂虎、來虎四隻偶。成軍以來不但擊敗熊讚,奪下2017年國慶花車人氣王寶座,今年1月又展開短劇《石虎偵探團》之演出活動,積極在全台亮相,爭取媒體曝光度。

為了使宣傳效果聚焦在台中花博,石虎家族被設定為「喜愛大自然的農友」,可惜除了臉書粉絲團有過幾篇石虎相關貼文之外,並未進一步將宣傳活動和石虎保育議題串聯。另方面,台中市未來要將后里規劃為石虎保育示範區,但石虎家族如何觸發民眾認同石虎、讓更多在地的力量投入保育,這部分仍相對缺席。

曾在「2016全台吉祥物PK戰」,為苗栗縣奪下非直轄市吉祥物第一名的「貓裏喵」,也是提升地方觀光發展的吉祥物。主要宣傳策略與花博石虎家族類似,在苗栗縣內各大活動都可看到牠的身影,例如主題公車、路邊設置的「貓裏喵」看板等。

然而與花博石虎家族問題一樣,「貓裏喵」同樣無法跟保育議題產生有效串聯,且名字讓人很難聯想到石虎,關係更微薄。尤其自2017年起,「貓裏喵」代言活動銳減,因此儘管出道更早,效果也很有限。

遺憾的是,當苗栗縣政府以「貓裏喵」為招牌大肆宣傳時,卻同步推展許多位於石虎棲地的開發案。由此可知「貓裏喵」僅是苗栗縣政府的觀光工具,石虎的生存處境全然被刻意忽略。

針對像「貓裏喵」擁有高知名度的吉祥物,林育秀指出苗栗縣政府可以參考日本「熊本雄」的做法,開放苗栗縣民免費申請「貓裏喵」的商業版權,全面協助苗栗的農業行銷。讓苗栗縣民間接因為石虎受益,藉此提升地方對於石虎的認同。

反觀苗栗和台中的吉祥物,使用動物作為代言,確實很容易吸引民眾目光,但遺憾的是,錯誤的行銷策略,無法取得宣傳和保育的雙贏;此外,即便引起熱潮,也只是讓更多人知道「台灣有石虎」,而無法幫助民眾「主動理解石虎」。且短暫風光過後,另一波新的話題興起,石虎終將淪為陳放在置物架上的商品,民眾失去思考石虎和土地關係的機會,徒留物化的形象,反而成為提升動保意識的另一阻礙,十分可惜。

 


參考資料

[1] 參考自台灣國家公園網頁介紹,刊登日期:2011/02/22,網址: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012:2011-02-22-04-24-51&catid=24:2009-07-06-08-27-16&Itemid=34

[2] 廖靜蕙報導,〈別讓石虎失依!苗栗多起寺廟開發 環團籲審慎評估〉,刊於《環境資訊中心》,刊登日期:2017/12/20,網址:http://e-info.org.tw/node/209101

[3] 參考自路殺社(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網址:https://roadkill.tw/bio-taxon/prionailurus-bengal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