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稻
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今(29)日評估臺中、苗栗及新竹地區水庫蓄水量無法滿足明年一期作農業用水需求,宣布水庫灌區約2.8萬公頃明年一期作實施停灌。農委會宣布停灌補償最高每公頃9.3萬元,因目前仍是北部二期作期間,補償申請將自明年1月7日起受理。
水稻「臺南19號」的父本為臺灣越光米「臺南16號」,母本為抗病香米「臺南13號」;其生育天數比目前栽培面積最大的「臺南11號」減少約20天,可以節省稻田灌溉水量9~15%,對水稻病害的抗性穩定,米質優良、帶有芋頭香味,符合消費市場需求。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開發稻作剩餘資材循環利用,將稻殼給稻田作肥,增加稻田有機質,讓稻作的養分回歸稻田;並利用廢棄菇包混合米糠做成水稻育苗土,相較一般水稻育苗土,農業剩餘資材育苗土育秧不用添加肥料,稻秧發育更好。
今年10月中農委會宣布桃竹苗二期作停灌,11月初新竹縣新豐鄉已結穗的水稻,因為缺乏水源持續供灌,稻穀充實不足,稻穗低不下頭,只能在九降風強吹下瘋狂地搖晃,有的不耐風颳,甚至倒伏一片,彷彿已喪失求生的意志。
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25日召開第3次工作會報,因水情不佳、預期未來一季降雨偏少,宣布嘉義及臺南的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白河水庫灌區的一期稻作停灌,農委會也將對停灌地區農民及相關產業提供停灌補償,最多每公頃水稻田可獲9萬3千元的補償,面積約有1萬公頃。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今(6)日表示,明年一期作是否停灌最遲將在11月下旬決定,若水稻休耕希望農民能轉作綠肥養地力;即使一期稻作不休耕,農委會也希望輔導雲嘉以北水稻種植面積減少2萬公頃,轉作其他不需溝灌的作物。
農委會從108年擴大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驗證,統計截至今年10月底,通過農糧產銷履歷驗證面積已達3萬450公頃,相較去年底大幅成長52%,這段時間內,通過驗證面積成長最多前五大作物分別是水稻、豆類、硬質玉米、竹筍及小麥。
氣候變遷下水資源匱乏的問題並非今年才有,新竹縣新豐鄉青農劉政祐兩年前就開始「超前部屬」,嘗試水稻旱田直播,不再靠水利會(現農水署)供水,他栽培出的水稻產量變化不大,品質卻還比水田種的更好。
水稻香米新品種「臺南19號」,生育天數較一般水稻少20天,可節省灌溉水量,且具抗稻熱病特性、產量穩定,其帶有芋香味、口感軟Q,更能受到消費市場歡迎,適合有機栽培及特色米消費市場,目前已公告稻種繁殖技術技轉。
無人機施噴農藥是農業界的新興行業,操作者必須取得交通部及農委會核發的「雙證」,且須為法人,並向執業當地的地方政府登記為業,才具有無人機農噴的合法資格,截至8月6日止,防檢局公告取得合法資格者僅23人;同時,農委會核准無人機農噴的作物種類只有水稻,以及稻熱病適用農藥5種,無法滿足農民的需求,防檢局表示,未來還會公告鳳梨、玉米,以及高麗菜的無人機農噴施作規定,以符合農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