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臺南19號」節水、Q彈、產量穩 有機栽培、特色米新選擇

水稻「臺南19號」有臺南13號香米的芋香及臺南16號臺版越光米的Q彈,具特色米市場競爭力。(攝影/游昇俯)

近年受到氣候變遷影響,降雨豐枯差距變大,缺水風險大為增加,為節省水稻灌溉用水,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耗時9年,育成水稻香米新品種「臺南19號」,生育天數較一般水稻少20天,可節省灌溉水量,且具抗稻熱病特性、產量穩定,其帶有芋香味、口感軟Q,更能受到消費市場歡迎,適合有機栽培及特色米消費市場,目前已公告稻種繁殖技術技轉。

臺南農改場與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合作,利用分子標誌技術輔助選種育成的臺南19號,一期稻作生育天數110天、二期作100天,相較國內栽培面積最大的「臺南11號」一期作130天、二期作110天,生育天數最多可縮短20天,約可節省灌溉水量9%至15%。國內水稻栽培大約會使用到水資源44%,是需水量最大的作物,臺南19號是適合推廣在水資源競用區種植的品種。

臺南19號之育種始自2011年,臺南農改場以早熟香米品種「臺南13號」為母本,臺版越光米「臺南16號」為父本育成。臺南13號原具有早熟、抗病蟲害、帶芋頭香等優良特性,惟因白堊質(心腹白)比例高,使其米粒外觀不佳,碾米易碎裂,米飯口感也連帶受影響,臺南場因此導入心腹白少、米粒晶瑩剔透、口感Q彈的臺南16號予以改良。

臺南農改場嘉義分場長陳榮坤表示,臺南13號在高溫環境下種植,一期作心腹白比例可到80%,但同樣生長條件下,臺南19號的心腹白比例大幅降至18%;臺南19號不僅有臺南13號的芋香,還有臺南16號米質優良、食味口感佳的優點,他說,臺南19號熱飯軟Q,放冷後依然Q彈好吃。

臺南19號育種之所以能保留到臺南16號心腹白少、口感Q彈的特性,得益於分子標誌技術的幫助。臺大農藝學系副教授林順福指出,運用分子標誌技術,保留臺南16號第3對基因,是讓臺南19號可以減少心腹白、口感Q彈的關鍵;他說,分子標誌讓選種更精準,品種選拔計畫實際只執行3年,就選出臺南19號,大幅縮短育種時間。

臺南19號也繼承到臺南13號的抗病特性,對稻熱病屬「中抗病」等級,產量穩定,更適合推廣有機種植。陳榮坤表示,臺南19號有機栽培一期作產量每公頃7.5公噸,已相當於慣行農作產量,適合推廣農民種植;他說,臺南19號2016年已選拔出來,經過農委會北中南東各改良場區域試驗,以及地方青農、農會試種,臺南場確定消費市場可接受,且「經得起農民試煉」、適合種植,2019年才正式命名。

臺南19號未來可投入節水、有機栽培及特色米消費市場,臺南場7月已公告稻種繁殖技術技轉,9月9日與第一個技轉業者大自然農場公司辦理技轉簽約儀式。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長楊宏瑛(左)與大自然農場公司總經理蘇慕容(右)進行水稻「臺南19號」稻種繁殖技術技轉簽約儀式。(攝影/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