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去年學校午餐用國產水產品近6千公噸 「班班吃石斑」帶動魚價成長

農委會漁業署推動石斑魚成為學校午餐食材,也促使學校午餐使用三章一Q水產品覆蓋率達95%,去年整年採購水產品已達5,900公噸。漁業署長張致盛今(6)日表示,過去石斑魚8成外銷,現已轉變為7成內銷,帶動整體產業效益,近期石斑價格每公斤逾210元,更勝去年同期。

新聞
午仔魚才是冠軍 養殖學者籲少吃一條黃魚就能多吃一條午仔魚

「一午、二鮸、三土魠」,午仔魚名列臺灣十大名魚之首,本體好肉質不說,這幾年推動友善養殖,食安更值得信賴,高雄科技大學教授鄭安倉表示,午仔魚養殖技術成熟,且推廣減少抗生素使用的養殖,從午仔魚內銷成長的表現,已可看出午仔魚的產銷跟過去不同;海洋大學名譽教授蕭泉源指出,臺灣從中國進口很多養殖黃魚,價格不便宜,國內消費者也許可以少吃黃魚多吃午仔魚,支持臺灣國產午仔魚。

新聞
海鮮話題正夯 虱目魚產季報到價格回檔

虱目魚最近成為話題主角,隨著產季來臨,虱目魚價格已見回檔,池邊價每臺斤回跌至56、57元,較6月回跌10元。不只有產量穩定的養殖魚類,四面環海的臺灣,更有種類豐富的沿近海漁業,海鮮取得容易,熱炒海鮮、海鮮粥、海鮮麵、蛤蠣麵、蚵仔湯與蚵仔煎等都是常見飲食,各地老店老攤也都各有特色。

新聞
營養午餐吃什麼? 校園食魚教育推動在地飲食文化

身為家長,是否真正了解孩子在校學營養午餐吃了些什麼?而營養午餐又是如何制定菜單?讓我們一同從孩童、校園和團膳業者的角度看看,更能將心比心的思考如何讓兒童在校園吃得更營養豐富。

新聞
【首長牛年新展望─漁業署長張致盛】張致盛的斜槓人生 從葡萄育種到魚鱻之路

農委會漁業署長張致盛上任一年,全臺各縣市重要漁港跑透透,假日在臺北希望廣場農民市集,也常看見他賣魚的身影。漁民很會養魚,但不會賣魚,張致盛鼓勵養殖協會等走出來,他帶著漁民一起做行銷,拓展魚的銷售管道,「有產品、漁產業、有利潤」,漁業才有未來。

新聞
【首長牛年新展望─漁業署長張致盛】下篇 推廣食魚文化讓吃魚不是難事 斥資60億元打造前鎮漁港

有需求,才會有生產,如果大家都不吃魚,漁業註定走向沒落,農委會漁業署長張致盛認為有必要深化國人的食魚文化,很多人家裡不煮魚,是因為從採購到清洗、烹調一路費工,吃魚避開魚刺更是不少人的門檻,因此,水產品要容易買、容易煮、容易吃,才能增加消費人口與消費量,支持產業發展。

新聞
高雄蚵仔寮漁港 親子同遊看魚貨拍賣、體驗漁村產業文化

蚵仔寮位於高雄市梓官區,曾是以養蚵為主的聚落,日治時期因應南進而開闢軍港,而後數十年曾遭受風災等災害,政府最終在此興建漁港,蚵棚至此消失,蚵仔寮成為一艘艘漁船頻繁出入的漁村。

新聞
餐桌常見的家魚──虱目魚 由裡到外、頭到尾 全魚可食的在地鮮味

近年來活絡的食魚教育推廣,讓許多人對於選購與料理的食材,不僅有更多的認識,在品嘗上,也感受到多樣樂趣。以虱目魚來說,除了品嘗虱目魚肚的滋鮮味美外,若能從臺灣的早期發展、名稱由來與養殖歷程等演進來認識虱目魚,其實更可有深刻的認知與了解。

新聞
食鱻筆記:菜鳥學吃魚,南方澳、崁仔頂就是我的私廚冰箱

臺灣熱衷討論北漂,臺北年輕女孩鄭雅嬬,卻東漂到南方澳。吃素7年的她為了融入漁港生活,她開始學吃魚、學烹飪,學習南方澳的生活哲學。

直到2017年9月我住進南方澳前,我其實已經吃素將近7年了,當時在南方澳採訪時,遇過一個令我兩難的局面。

新聞
【青年回留農村】臺南七股區林筱菁:開「鄉」七股的食魚教育,尋人啟室工作室

臺南七股的光景,不只鹽田、夕陽與黑面琵鷺,還有魚塭波光──因為這裡是塭與塭連結而成的魚鄉,水面下是文蛤、虱目魚等肥美水產;水面上則有錯綜水路、澎湃風浪與因水而生的漁人故事。這些故事,總待人發現與訴說──「尋人啟室工作室」的林筱菁、廖宜霈與陳瀅羽因同是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而結識,創立食魚教育品牌「股份魚鄉」,努力將七股漁事搭配好吃又好玩的體驗,要讓大家認識養殖業,更懂得吃下肚的每一口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