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長牛年新展望─漁業署長張致盛】張致盛的斜槓人生 從葡萄育種到魚鱻之路

張致盛說跳水就跳水,親自試用新式充氣救生衣,找出方便工作時穿著的救生衣,讓漁民願意穿上它,保障工作安全。(圖片提供/漁業署)

2020年農業面臨武漢肺炎疫情衝擊、氣候變遷缺水危機等挑戰,在農業部門及所有農漁民的共同努力下,臺灣的韌性農業被世界看見。2021年我們將更大步向前行,在農村、漁村、山林、海邊、畜牧、農田果樹間,將注入一股新生的希望;新政策到位,物產豐收、農民收入增加,更多安心優質農產品提供給消費者,臺灣農業扎根永續經營。以農為本的《農傳媒》策劃2021「首長牛年新展望」系列專訪,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及一級首長帶來新春新期許。

農委會漁業署長張致盛上任一年,全臺各縣市重要漁港跑透透,假日在臺北希望廣場農民市集,也常看見他賣魚的身影。漁民很會養魚,但不會賣魚,張致盛鼓勵養殖協會等走出來,他帶著漁民一起做行銷,拓展魚的銷售管道,「有產品、漁產業、有利潤」,漁業才有未來。

「虱目魚肚,乾煎一下就很好吃!」張致盛不僅賣魚,也會做魚料理,透過參與活動從主廚那裡學會手藝。他說:「虱目魚的料理,很方便;魚肚有豐富魚油,另一個最快方式就是煮魚片湯,只要放水煮就好。」他第二個推薦是鬼頭刀魚排,張致盛希望把紅到國外的鬼頭刀魚排,讓大部份民眾也能吃到。

張致盛任職農委會主任秘書期間,代理漁業署長七個月,109年2月真除。為了瞭解漁業,他跑漁港、漁會、漁村,時間允許就前往;張致盛說,要多去看現場,認識當地環境後才有討論事件的基礎,他甚至還親自跳水,試用救生衣,要找出穿起來最舒服最有保護力的一款救生衣,給漁民使用,保護他們在海上作業的安全。

張致盛為中興大學園藝系博士,論文研究巨峰葡萄植株生長與樹體活力關係,原本在臺中農業改良場研究果樹,專長品種是甜柿與葡萄,早期臺中改良場提供甜柿栽培技術給農友的手冊,都是張致盛所撰寫。

臺灣加入WTO後,政府開放民間釀酒,臺中改良場投入葡萄品種選育,釀酒葡萄台中1號到台中5號,就是出自張致盛之手,以適合在臺灣種植的釀酒葡萄品種支持臺灣新興的酒莊產業。

從農業改良場到漁業署,雖然都是農委會所屬單位,但工作內容差異極大,隔行如隔山,但他有著超強適應力和學習力,武功秘笈是良好管理和信任專業。

他說,研究果樹之外,其他工作內容都是管理職,所以處理事情上的邏輯不會差很多,但個別專業上就得聽取同仁的專業意見,「我到了不同的位子,面對不熟悉業務,會先聽同仁意見,只要邏輯、法規沒有問題,就支持同仁執行」,「要信任同仁專業,我短時間內無法取代他們1、20年的經驗」,透過討論與反向思考,決定有限資源的最佳分配方案。

從果樹品種選育栽培,到管理全國漁業,雖然是不同領域,但不變的是對農漁業的熱忱,張致盛不論研究甜柿栽培技術,還是研究葡萄品種,「研究就是要做到最好」,對於漁業,他也是如此堅持。張致盛說:「現在大家幾乎都不知道什麼是國產魚、進口魚,這會影響漁產業發展。」

他接著秒回,「國內生產比較大宗的魚,就是吳郭魚(台灣鯛)、虱目魚、鱸魚、石斑魚,以及最近新興的午仔魚;進口魚比較多的是鮭魚、比目魚(鱈魚)。」未來要加強行銷、食魚教育,讓漁業和農業一樣親民,進入家庭餐桌。


【延伸閱讀】
【首長牛年新展望─漁業署長張致盛】上篇 精進漁工人權與漁業管理 培養漁二代注入新血
【首長牛年新展望─漁業署長張致盛】下篇 推廣食魚文化讓吃魚不是難事  斥資60億元打造前鎮漁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