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食農教育法
我國《食農教育法》111年公布實施,引導食農教育推動,重視地產地消、減少剩食,增進國人健康飲食,農業部今(14)日頒發「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由行政院院長卓榮泰親臨頒獎。這屆獎項共有273位報名,個人組特優獎項由臺南市安慶國小教師廖肇瑞獲得。
農委會去年試辦販售每個60元的「幸福餐盒」,今年持續辦理,即日起除了喜憨兒基金會等社福機構,全聯福利中心臺北門市及家樂福量販店全臺門市也加入「幸福元氣站」行列,販售幸福餐盒,總計每周1.7萬份,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只要「疫後特別預算」通過,4月起正式上路每周將提供10萬個,販售據點也會增加。
「呷飽未?」這句你我常聽到的問候語,可說是臺式“How are you?”
在物質不豐的年代,能「吃飽」就是每個人生活的期望。
不僅僅是一餐,食物是生存的關鍵,飢餓仍是世界上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6)日表示,聯合國統計全球挨餓人口已達1.93億人,即使臺灣國民平均所得超過3萬美元,仍有人吃不飽,農委會推動「零飢餓」,希望協助國人獲得安全、營養和充足的食物,在農漁會通路設立「惜食專區」,並將於下周一(13日)起,每日開賣60元幸福餐盒1,000份,提供給經濟壓力龐大的都會地區受薪階級。
受到氣候變遷、Covid-19疫情,以及因為俄烏戰爭等因素的影響,農業乃至飲食等攸關民生需求的發展議題,有感地反應在每一次消費行為中,也讓包括糧食安全、糧食自給率這些對社會大眾較為陌生的概念,透過媒體報導進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時值我國《食農教育法》於立法院三讀通過,筆者認為這對於我國農業的發展,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立法院今(19)日在朝野高度共識下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依法將成立食農教育推動會,整合各部會、學者專家及民間團體等共同推動食農教育,政府、公營事業、行政法人、學校、幼兒園、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應優先使用國產食材明文入法,減少食物浪費、增進健康飲食、使國民免於飢餓,均訂定為政府義務。
食農教育專法《食農教育法》最快將於明(15)日經立法院三讀,是我國食農教育推動嶄新里程碑。臺灣的食農教育法,推動國民認同在地農業、地產地消、飲食文化及均衡飲食觀念,更強調培養國民食農素養,消費者可以消費行為促進農業發展,並透過以社區營造精神於多元場域推動食農教育,進而形塑出臺食文化。
食農教育歷經九年努力,立法院最快明(15)日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正式將政策法制化,有法源依據、經費與人力,推動具有強制力也更有效果,嘉義縣長翁章梁表示,學校操作食農教育時可獲得經費支持,意義重大;彰化師範大學副教授曾宇良則指出,日本有不錯的實施經驗可供參考,學校的教育固然是重點,社會人士的食農教育更是不可忽略。
國內稻作四選三、大區輪作及收入保險三大制度於2022年全面上路,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目前全國水稻種植面積28萬公頃,如果能透過新措施實施,進而減少3、4萬公頃,稻米價格可望提升,農民收入就會增加,今年將是稻作產業轉型重要的一年。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29)日初審通過「食農教育法草案」,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專法要求政府致力提供國民價格穩定、安全、營養且足夠的糧食,並具體要求政府機關、學校等優先採用在地生產農產品,「需求帶動供給」,三章一Q可溯源的在地食材未來將大幅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