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試所
農業環保可以怎麼做?堆積如山的稻草稻殼,讓人頭疼的培植菇類太空包廢棄物,也可以返回農業發揮第二次的功用!即日至4月24日,臺中花博外埔園區智農館現正舉辦的「共享自然」特展, 一起了解臺灣農業技術發展到哪裡。
打開家庭小包裝的米,有時會看到一隻隻黑色的小蟲在裡頭鑽動,這是常見米蟲的其中一種,叫米象,對消費者造成困擾。農試所近期成功研發米象聚集費洛蒙誘引劑,此類誘劑對雌雄米象皆具誘引效果,近期將在穀倉中進行實倉測試,預期能有效降低米象發生及穀倉防治用藥,提升消費者食米安全。
10公克動輒要價5000至7000台幣的頂級義大利白松露,未來不必等國外松露獵人。農試所今年成功培養本土白松露「深脈松露」菌種,可望早日促進本土白松露市場化。
酸酸甜甜,具有風味獨特的百香果,深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喜愛。無論是鮮食、果汁、甚至入菜都非常適合。臺灣海拔800公尺以下,冬季無霜害的地方皆適合栽植百香果。百變吃法帶動市場需求,生產面積跟著擴增,近幾年增加了約200公頃,104至106年近3年的平均生產面積達到663公頃,主要栽培地區為南投埔里。
要學設施栽培的農民照過來,不管你是剛入行或者想轉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首度開辦為期約3個月的設施蔬果基礎訓練班。從育苗銷售、設施、土壤管理甚至智能化滴灌系統,整套基本功祕技免費教。農民只需自付食宿,就能參加含金量超高的訓練課,幫助有心投入學習的農民,硬體設施升級,專業知識跟著晉級。
臺灣百香果產業從70年代開始發展,全臺種植面積最盛時期曾達1,213公頃,後因受病毒病的危害,一度跌剩不到三成。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表示,百香果病毒目前無藥可醫,產業界改以每年更新種植健康種苗的生產方式,成功克服病毒威脅。
臺灣智慧農業發展再進一步,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開發農作物田間管理系統「i-plants」,結合GIS地理資訊與航拍技術、物聯網、農業大數據
農試所發表十字花科甘藍類蔬菜小孢子培養技術,在當代即可育成純系,省去育種6代自交純化所需的時間與人力,可縮短新品種之育成時間,大幅提升臺灣植物種苗產業之競爭力。
火鶴花是臺灣外銷十大花卉之一,粉色系火鶴花頗受消費者喜愛,但臺灣現有粉色系品種在夏季有褪色問題,影響產品價值,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將Lydia(粉新娘)作為母本,透過多次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