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試所研發新技術,整年都能生產百香果

文/農業試驗所 圖片提供/農業試驗所

酸酸甜甜,具有風味獨特的百香果,深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喜愛。無論是鮮食、果汁、甚至入菜都非常適合。臺灣海拔800公尺以下,冬季無霜害的地方皆適合栽植百香果。百變吃法帶動市場需求,生產面積跟著擴增,近幾年增加了約200公頃,104至106年近3年的平均生產面積達到663公頃,主要栽培地區為南投埔里。

低溫與露天栽培影響生產

目前最常見的百香果品種是台農1號,主要產季是5月下旬至隔年1月下旬,所以每年春夏交接之際,市面上少見百香果鮮果,多需仰賴果醬。

會有這樣的差異是因為,百香果開花時期氣溫以20至30度最為合適,光照時間最好達到每日11小時以上。如果生長時受到短日照與低溫影響,將無法順利開花與結果。再加上近年來急遽變化的氣候,使露天栽培難度倍增,不僅容易發生病害,肥培管理也更難掌握。

溫室栽培搭配光照,有效克服低溫障礙。

設施栽培分散市場風險

農試所整合光照、合理肥培管理、整枝及病蟲害安全防治等技術,於設施內成功研發出「低溫季節百香果生產技術」。不僅克服低溫與短日照導致的開花障礙,還能減少病蟲害,生產安全及高品質的百香果。

此外,投入設施栽培的農民越來越多,為了避免農民集中種植特定作物品項,導致後續產銷發生問題,短期設施作物應追求輪作多樣化。而現在溫室設施作物多了百香果,能協助穩定設施生產及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