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株都頭好壯壯」農試所研發病毒檢測,臺灣百香果種苗競爭力強

臺灣百香果產業從70年代開始發展,全臺種植面積最盛時期曾達1,213公頃,後因受病毒病的危害,一度跌剩不到三成。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表示,百香果病毒目前無藥可醫,產業界改以每年更新種植健康種苗的生產方式,成功克服病毒威脅。

2016年全臺種植面積已達680公頃,並逐年增加,農試所也成功開發出亞洲地區百香果重要病毒檢測技術,可在苗期時檢測淘汰受感染的種苗。讓每一株種苗頭好壯壯,落實源頭管理,一樣能生產出香酸誘人的優質百香果。

跨過歷史教訓,臺灣百香果逐年再起

1982年,農試所鳳山分所成功研發出百香果品種「台農一號」。「台農一號」果實大、風味好、產量高,受到市場與農民歡迎,商業化種植從此開始發展,至今仍是臺灣最主要的種植品種。

「一遇到病毒,產業幾乎摧毀。」農試所植病組助理研究員陳金枝指出,1985年全臺百香果種植面積達1,213公頃,隔年因病毒病快速蔓延,全臺百香果產量驟減,栽培面積剩下300公頃左右,之後還數度遇到不同病毒危害。農試所表示,病毒危害是百香果種植的最主要威脅。尤其是受到木質化病毒感染的百香果,果實會畸型變小、果實木質化,而且果汁率低、風味變差,對產量與品質影響極大。

陳金枝表示,爆發病毒感染後,臺灣開始推行每年全園更新健康嫁接苗的生產模式,加上農試所成功開發出亞洲地區百香果重要病毒檢測技術,一共可以檢測6種百香果重要病毒,幫助掌握百香果種苗健康狀況。雖然感染後病毒無法去除,但透過篩選出優質種苗,從源頭開始管控,百香果的產業日漸回溫。2016年臺灣百香果種植面積達到682公頃,鮮果、種苗及加工產品總產值達到7億元,種苗出口業也逐漸成長。

1981年「台農一號」研發成功,臺灣開始大量種植,在未受病毒害之前,全臺百香果種植面積曾經達到1,213公頃。

產業界有共識,落實源頭管理

「現在種苗商都會自主送檢,沒有送檢的,農家不願意買。」農試所植物病理組組長張瑞璋表示,目前臺灣商業種植百香果的農民都有共識,為了避免病毒危害,每年會將舊有植株砍除,購買健康的種苗重新種植。陳金枝補充,百香果種植的第3到5個月是關鍵,如果鄰田還沒更新種苗,要以防蟲網罩覆蓋,等到大家都翻新了再拿掉,避免被感染。

張瑞璋指出,雖然百香果本是多年生的果樹,但現在以一年一種為主。因為健康種苗也可能在種植過程中,被各種媒介傳染病毒。如果一株感染,很可能蔓延全園,甚至其它園區。因此,每年更新健康種苗是目前最保險的生產方式。

「這個檢測技術主要是針對種苗場,現在都送到農試所來檢測,未來希望有技轉的執行廠商。」陳金枝表示,目前國內較具規模的百香果苗場有5家以上,每年都會固定把新的種苗送到農試所,拿到檢測報告,證明販售種苗的健康狀況。陳金枝也指出,目前農試所可執行檢測6種亞洲重要病毒,其中有4種病毒可以使用血清,檢測成本較為經濟,其它2種病毒則必須用核酸檢測,價錢約是血清的10倍。因應國內百香果產業逐漸回溫,檢測需求增多,未來歡迎廠商申請技轉執行。

原為多年生的百香果,為了防治病毒病,目前農民每年皆重新種植健康種苗,成功克服病毒威脅,穩定生產出優質的百香果,也帶動百香果種苗業成長。

內銷鮮果供不應求,外銷種苗也強強滾

陳金枝補充,百香果可以吃鮮果,也很適合做加工,應用性很廣,需求量也愈來愈大。2016年全臺百香果鮮果產量9,397公噸,光銷國內已供不應求。單位面積產值高居果樹第六名,每公頃產值約有84萬元,是高經濟價值的果樹作物,種植面積年年上升。

農試所指出,「台農一號」的種苗為嫁接苗,且此嫁接技術領先全球。臺灣所生產的種苗,除了供應國內需求外,也開始外銷到越南等東南亞等地。陳金枝指出,「台農一號」種苗品質好,加上檢測篩選健康良好,是亞洲地區具備競爭優勢的國際化種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