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猴祕技來出招,林務局發行首本《臺灣獼猴防治手冊 》

臺灣特有種臺灣獼猴適應力強,棲息範圍遍佈平地到3,600公尺山林,因族群穩定成長,今年還可能從保育類動物除名。由於獼猴與人類活動區域重疊,屢傳出農作物被猴子吃掉。農委會林務局推出國內首本《臺灣獼猴防治手冊》,集結近年與學界、農民共同試驗的防猴法,一一列出各種防猴裝置優劣、成本,把「撇步」通通教給農民,找到人猴最佳共處之道。

防治策略:驅趕、防護成本效益最佳

臺灣獼猴是雜食性動物,不只會捕食昆蟲、蝸牛,也喜歡食用植物的嫩芽及果實。《農傳媒》記者曾經採訪在高雄旗山種植荔枝的農民反映,由於猴群入侵,三四天內損失了六百多斤的荔枝,讓農民氣得牙癢癢。

林務局指出,除了檸檬、辣椒等少數作物不為猴群所喜,大部份作物都可能發生猴害,如果改作猴群不喜愛的作物,雖然可以避免猴害,但作物選擇受到限制。積極的防治策略,則可分成驅趕、防護與獵捕三種,其中又以驅趕跟防護最為可行,且成本效益佳。

林務局保育組組長夏榮生表示,使用人力、聲響或者犬隻,都是驅趕的作法。桃園農業改良場目前也研發了一套由紅外線感應,隨機發出聲響的驅趕裝置,現在仍處於試驗階段。較有具體成效的,則是以防護為主訴求的防猴罩與電圍網。

臺東農改場試驗以防猴罩網防治猴害,限於果樹使用,還可同時防治蟲害,如搭配犬隻驅趕,防猴效果更加。

防護效果最佳推薦:電圍網、防猴罩網

「防猴要做雙重防護,防治方法可以互相搭配,才不會失效。」夏榮生表示,像是臺東農業改良場有推出防猴罩網,搭配養狗驅趕,效果也不錯。另外,則是參考同樣深受猴害的日本作法,在作物範圍邊緣施作電圍網,效果最佳,保果可達9成。

目前新竹關西、臺東東河等柑橘類果園,都有施作電圍網的成功防猴紀錄。電圍網在農園周邊架設高電壓、低電流的電圍籬,讓獼猴受到驚嚇而遠離果園。林務局指出,有鑑於電圍網的效果良好,中央政府從2016年開始,也積極補助合乎申請條件的農民申請電圍網架設,最高額度可補助4.5萬,積極幫助農民處理猴害。

夏榮生指出,相關訊息在《臺灣獼猴防治手冊》中都有詳細說明。手冊已發送到各縣市政府、鄉鎮公所與各林區管理處,電子檔也已公開上網,歡迎需要的民眾下載。

族群穩定成長,今年可能從保育類動物調整為一般類

林務局日前召開「野生動物評估分類作業要點專家會議」,與會專家討論,臺灣獼猴今年初估數量為25萬到30萬,族群數量穩定成長,且獵捕壓力下降,建議可從保育類除名,調整為一般類動物。

林務局說明,此議題將於六月召開野生動物諮詢委員會時,進一步綜合各界經驗評估後確認。夏榮生強調,即便調整為一般類,族群數量還是會持續進行後端監測,確保臺灣特有種的臺灣獼猴生存情況。

《臺灣獼猴防治手冊》電子檔 點此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