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掌握農安與食安,i-plants 讓作物產銷「有露安」

文/ 林宜潔 圖片提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臺灣智慧農業發展再進一步,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開發農作物田間管理系統「i-plants」,結合GIS地理資訊與航拍技術、物聯網、農業大數據,不僅紀錄作物在田間耕作的情形,涵蓋中間加工方式、包裝到終端銷售資訊都能完整保留給消費者查詢。使用i-plants系統的生產者,也可以接收作物蟲害的預警通知,幫助農民提早規劃生產,提升作物品質。

不只是產銷履歷,i-plants幫助生產者掌握大數據

「i-plants不只是一套給消費端看的系統,也幫助生產端。」農試所所長陳駿季表示,i-plants從2015年開始研發,經過兩年的測試,目前已經成熟可以發表,希望能夠推廣給產銷班與農企業使用,加速臺灣智慧農業的發展。

陳駿季說明,i-plants主要以田間紀錄APP記錄生產情形,還結合農業大數據,讓農民知道現在的時間點,是不是要用藥或用肥,或者過多久要採收。陳駿季指出,通常作物蟲害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爆發,農試所每個禮拜都會監測累積大數據,i-plants在大爆發之前也會提早通知用戶,讓農民提早做防治,農民不用自己單一去判斷,有資料庫可以參考,也能協助不熟悉作物生產的青農管理作物。

去年開始首先採用i-plants來管理玉米生產的鮮綠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熊亞萍表示,旗下玉米生產總面積有500多公頃,總共100多位農民,為了使用i-plants系統,全部都有配備平板,不只能提早做好病蟲害管理,還可以去溯源土壤的狀況,達到農企業管理農產品的品質。

熊亞萍說明,i-plants能連通農試所的土壤資料庫,檢視公司合作的每一塊農地。「如果它這塊地就是不適合種玉米,我們就會勸農民轉種別的作物。」另外,透過i-plants,也可以通知農民多久之後要採收,讓農民可以提早準備。

透過i-plants管理系統,產銷兩端都能清楚看到生產作物的土地資料跟種植日期。

提升消費端食農教育,不再只是看紙筆數字

農試所農業化學組組長郭鴻裕表示,消費者透過手機掃描進入i-plants,就能完全看到作物的成長過程。包括玉米從種下去的小苗,到成長的照片,也會紀錄作物當時候種下去的氣候,以及成長期的氣候曲線。

「我們很多消費者吃玉米是不知道玉米原來長什麼樣子」陳駿季表示,i-plants不只是冷冰冰的生硬履歷,裡面會呈現出作物每一階段的成長照片,也有動畫,陳駿季說,當消費者吃一個農產品,透過i-plants,可以對植物的生長過程有所認識,對於推廣食農教育很有幫助。

陳駿季表示,i-plants從種到收、從產到銷都可以用手機App進行,而且記錄一但上傳,就不能更改,比起現在只是單純用紙筆記錄,再輸入電腦是不一樣的思維。陳駿季補充,i-plants還可以外掛其它功能,只要繼續開發,訂單系統也可以掛進去,成為真正的一條龍,有興趣的業者,未來也能成立農事服務業,讓智慧農業產業更加完整。i-plants目前針對多數使用者,只有開發android系統,未來若有需要也會發表iOS系統。

農試所今天發表i-plants作物管理系統,聯合台糖與鮮綠科技等大型農企業,為智慧農業嘗試開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