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茶改場
經過特定乳酸菌菌種發酵後,茶渣可以變成帶有香味的墊料添加物,具良好除臭效果,若添加於飼料,畜禽糞便的臭味也會明顯降低。這項「微生物發酵技術於茶副產物之加值應用」是茶業改良場與食品工業研究所合作的科專計畫,採非專屬授權,已有一家飼料添加物業者技轉這項技術,但會先用於墊料添加用途。
4月中旬一波強烈大陸冷氣團,凍傷部分高山茶區剛萌芽的茶葉,產量因而大減;部分茶區則是因為日夜溫差過大,芽長得不整齊,加上採收無法延期,產量因此受到影響;但也有茶區不僅產量增加、茶菁品質也令人滿意。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決定從今年春茶產季開始,針對北部商用茶區推出茶菁採摘分級標準,茶農將新鮮茶菁賣給初製茶場的階段,就能依品質分級,讓交易價格有依據可循,重整交易秩序。茶改場依照製茶經驗設定了商用茶茶菁的適合長度範圍,最適當的長度是10公分以下,超過15分公分即屬不適用等級。茶農與收購茶菁的初製茶場再依照茶菁的長度、成熟度、整齊度,以及病蟲害危害程度,綜合判定級別、議價。
茶改場、林務局嘉義林管處以及嘉義縣政府,26日至茶改場南部分場預定地進行現場會勘,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初步看來這塊地很適合種茶,實測海拔1618公尺,遠超過高山茶1000公尺以上海拔高度的定義,且面積可劃出50公頃,這將成為茶改場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分場。
茶改場最新研發即飲式地瓜葉粉,要吃地瓜葉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不必洗菜、煮水燙青菜,以粉泡水就可以「喝進」地瓜葉。茶改場指出,地瓜葉粉的加工溫度及乾燥時間是成敗重要關鍵,透過茶改場的技術可以降低蔬菜的草腥味,並保留高量的抗氧化物質,採低溫研磨方式也能留住地瓜葉的鮮綠原色,是純天然的綠色素,可廣泛用於食品添加。
農委會茶葉改良場選出10款特色茶,以特色茶本身的味道為主角,食材為配角,設計出10道茶餐,從前菜、主菜,小點、米食,到湯品、甜點一應俱全,茶改場請主廚設計出來的這些料理,在家也能做,食譜不藏私大公開。告訴茶改場你最喜歡哪道茶餐,還能參加抽獎!
採茶菁比賽完畢,接著立刻進行萎凋、殺菁、揉捻、乾燥等程序的茶葉製作比賽,成績18日下午出爐,新北市的製茶師翁治源取得條形組冠軍、嘉義縣的製茶師陳昭龍戴上球形組桂冠。從17日中午開始揮汗製茶,一路挑燈夜戰,直至18日中午交出作品,各組前三名年紀最輕的得獎者,是30歲不到的球形組亞軍陳昱嘉。
茶改場指出,GABA烏龍茶熱泡、冷泡皆宜,熱泡帶有烏龍茶果香,冷泡則有胺基酸的甘甜,各具特色,目前相關產品產製技術已成熟,歡迎對產品配方或生產技術有興趣的農友、業者,洽詢茶改場製茶技術課。
油茶為臺灣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但其傳統管理及生產方法,存在許多缺點。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表示,油茶樹藉由逐年剪枝矮化及配合嫁接、套袋、遮陰等技術,不但提升嫁接成活率、增加油茶樹茶籽產量,且矮化的油茶樹容易採收,降低老農採收的負擔、提高農民收益及茶油自給供應率。